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medium of circulation)


目录
  • 1什么是流通手段
  • 2 流通手段职能是纸币产生的原因
  • 3 流通手段的特点
  • 4 流通手段的作用
  • 5 货币流通规律
  • 6 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区别

      什么是流通手段 编辑本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


      流通手段职能是纸币产生的原因 编辑本段

        1.货币产生后,人们为了交换的方便,将贵金属铸成具有一定重量和标记的铸币(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并标明面额值的金属货币),而铸币在流通中基于自然磨损和人为因素,导致其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情况。

        2.货币持有者在交易中仅仅关心的是货币是否能按照其所代表的价值买到所需要的商品,而并不关心用于交换中货币的实际价值是多少。不足值的铸币仍然当做足值的货币使用的事实,隐含着一种可能性:贵金属铸币可以用价值符号来代替,于是产生了纸币。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纸币的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3.最初的纸币是由银行发行的可以兑换贵金属货币并代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银行券

        4.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①是一种信用货币,即以国家信用为基础;②纸币流通是一种固定化的货币制度。如我国《人民币条例》规定:人民币是我国境内唯一合法流通货币。


      流通手段的特点 编辑本段

        ①必须使用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货币需求: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3个要素:价格(P)、待出售的商品数量(Q)、货币流通速度(V).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M=PQ/V;在信用货币制度下:PQ≡MV

        ②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交换中转瞬即逝。人们注意的是货币的购买力,只要有购买力,符号票券也能作货币。纸币、信用货币因此而产生。


      流通手段的作用 编辑本段

        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卖两个环节,出现买卖脱节、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货币流通规律 编辑本段

        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把商品交换分为卖和买两个独立的行为,这就孕育了商品买卖可能脱节的矛盾。当买入大于卖出,必然使一部分商品积压,严重时造成过剩危机。当买入小于卖出,又会加大物价上升的压力,容易引起通货膨胀。产生这两种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货币的数量不能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这种现象的发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流通量应当怎样确定?这就需要我们研究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这一规律可以用公式来反映: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商品流通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从这一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流通是第一性的,货币流通是第二性的,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数量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


      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区别 编辑本段

        1、含义不同: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2、产生的背景不同:流通手段是在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和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的。

        3、两者购买的对象不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购买的主要是实体的商品;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购买的主要是服务。

        4、两者货币交付的时间和空间不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是,一般都是一次性交付,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可以是分次交付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开的。或先交钱,后服务;或先服务,后交钱。

      runsly发布于 2022-02-19 01:51:20 知识
      上一篇:牛市看涨期权价差下一篇:超级央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