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指标

什么是相对指标
  要分析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仅仅利用总量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对事物做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对总体的组成和其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比较,这就必须计算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又称“相对数”,是用两个有联系的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综合指标。相对指标也称作相对数,其数值有两种表现形式:无名数和复名数。无名数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多以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复名数主要用来表示强度的相对指标,以表明事物的密度、强度和普遍程度等。例如,人均粮食产量用“千克/人”表示,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表示等。
相对指标的作用
  1、相对指标通过数量之间的对比,可以表明事物相关程度、发展程度,它可以弥补总量指标的不足,使人们清楚了解现象的相对水平和普遍程度。例如,某企业去年实现利润50万元,今年实现55万元,则今年利润增长了10%,这是总量指标不能说明的。
  2、把现象的绝对差异抽象化,使原来无法直接对比的指标变为可比。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规模条件不同,直接用总产值、利润比较评价意义不大,但如果采用一些相对指标,如资金利润率、资金产值率等进行比较,便可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做出合理评价。
  3、说明总体内在的结构特征,为深入分析事物的性质提供依据。例如计算一个地区不同经济类型的结构,可以说明该地区经济的性质。又如计算一个地区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可以说明该地区社会经济现代化程度等。
相对指标的种类
  随着统计分析目的的不同,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可以采取不同的比较标准(即对比的基础),而对比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相对指标。相对指标一般有六种形式,即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
  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期内实际完成数值与计划任务数值对比的结果,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基本计算公式为:
  
  2、结构相对指标
  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时,不仅要掌握其总量,而且要揭示总体内部的组成数量表现,亦即要对总体内部的结构进行数量分析,这就需要计算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就是在分组的基础上,以各组(或部分)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总数对比,或以各组(或部分)的标志总量与总体的标志总量对比求得的比重,借以反映总体内部结构的一种综合指标。一般用百分数、成数或系数表示,可以用公式表述如下:
  
  概括地说,结构相对数就是部分与全体对比得出的比重或比率。由于对比的基础是同一总体的总数值,所以各部分(或组)所占比重之和应当等于100%或1。
  3、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内部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指标,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各个分组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态。它是同一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静态对比的结果。其计算公式如下: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100%

  比例相对指标计算结果通常以百分比来表示,还有以比较基数单位为 1 、100 、1000 时被比较单位数是多少的形式来表示。
  4、比较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就是将不同地区、单位或企业之间的同类指标数值作静态对比而得出的综合指标,表明同类事物在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差异程度或相对状态。比较相对指标可以用百分数、倍数和系数表示。计算公式可以概括如下:
  比较相对数指标=×100%
  5、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就是在同一地区或单位内,两个性质不同而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对比得出的相对数,是用来分析不同事物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表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可以概括为: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值
  6、动态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就是将同—现象在不同时期的两个数值进行动态对比而得出的相对数,借以表明现象在时间上发展变动的程度。通常以百分数(%)或倍数表示,也称为发展速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100%
相对指标的运用原则
  上述六种相对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对比方法,对两个同类指标数值进行静态的或动态的比较,对总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数量分析,对两个不同总体之间的联系程度和比例作比较,是统计中常用的基本数量分析方法之—。要使相对指标在统计分析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时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可比性原则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关的指标数值之比,对比结果的正确性,直接按取决于两个指标数值的可比性。如果违反可比性这—基本原则计算相对指标,就会失去其实际意义,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对比指标的可比性,是指对比的指标在含义、内容、范围、时间、空间和计算方法等口径方面是否协调一致,相互适应。如果各个时期的统计数字因行政区划、组织机构、隶属关系的变更,或因统计制度方法的改变不能直接对比的,就应以报告期的口径为准,调整基期的数字。许多用金额表示的价值指标,由于价格的变动,各期的数字进行对比,不能反映实际的发展变化程度,一般要按不变价格换算,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计算对比指标数值的方法是简便易行的,但要正确地计算和运用相对数,还要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因为事物之间的对比分析,必须是同类型的指标,只有通过统计分组,才能确定被研究现象的同质总体,便于同类现象之间的对比分析。这说明要在确定事物性质的基础上,再进行数量上的比较或分析,而统计分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统计的定性分类或分析。即使是同一种相对指标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进行比较时,也必须先对现象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具有可比性。同时,通过定性分析,可以确定两个指标数值的对比是否合理。
  例如,将不识字人口数与全部人口数对比来计算文盲率,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其中包括未达学龄的人数和不到接受初中文化教育年龄的人数在内,不能如实反映文盲人数在相应的人口数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计算文盲率的公式为:
  文盲率=(15岁以上不识字人口数÷15岁以上全部人口数)×100%
  3、相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结合运用的原则
  绝大多数的相对量指标都是两个有关的总量指标数值之比,用抽象化的比值来表明事物之间对比关系的程度,而不能反映事物在绝对量方面的差别。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相对指标离开了据以形成对比关系的总量指标,就不能深入地说明问题。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如果一个工人每星期的工资是2 先令,后来他的工资提高到4先令,那么工资水平就提高了100%,……。所以不应当为工资水平提高的动听的百分比所迷惑。我们必须经常这样问:原来的工资数是多少?”
  4、各种相对指标综合应用的原则
  各种相对指标的具体作用不同,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说明所研究的问题。为了全面而深入地说明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应该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综合应用各种相对指标。例如,为了研究工业生产情况,既要利用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指标,又要计算生产发展的动态相对数和强度相对数。又如,分析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有必要全面分析总产值计划、品种计划、劳动生产率计划和成本计划等完成情况。
  此外,把几种相对指标结合起来运用,可以比较、分析现象变动中的相互关系,更好地阐明现象之间的发展变化情况。由此可见,综合运用结构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动态相对数等多种相对指标,有助于我们剖析事物变动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


runsly发布于 2022-02-18 19:43:39 知识
上一篇:瓦尔特·欧根下一篇:生态需求指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