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

什么是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
  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生产过程的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即是大机器和高效化肥生产的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有可能在国内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这种理论前提是要素之间必须可以相互替代;用来解释列昂惕夫反论;国际经济是实际中,并不是普遍现象,只是个别国家的个别现象。
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学说的概述
  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学说这一学说最先是由罗纳德·琼斯(R.Jones)提出的。他认为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赋予程度和要素价格不同,它们在生产同一种商品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因而投入的要素比例也就不同。这样同一商品可能在不同的国家就表现为不同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如在劳动资源丰富的国家为劳动密集型商品,在资本资源丰富的国家则变为资本密集型商品。对于这种情形西方经济学家就称为“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
  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认为,由于每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价格不同,因此其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含义是不同的。在一种要素价格下,X商品与Y商品相比可能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一种要素价格下,X商品与Y商品相比则变为资本密集型的。例如,稻米生产在印度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生产,而在美国则被看成是资本密集型生产。另外,由于要素之间可有一定的替代作用,故生产中劳动与资本的结合比例也会发生变化。例如,若稻末价格昂贵,则生产稻米所需的密集要素(劳动)的价格也随之提高,各部门遂多用资本以代替劳动。这种替代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能使稻米由劳动密集型变为资本密集型。因此,一种商品究竟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由于美国资本丰饶,美国进口替代晶产业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而这在国外则大多属于劳动或土地密集型。所以,要素禀赋与比较利益的联系,就有可能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
">编辑]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的理论分析
  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在现实中出现的概率有多大?这又是一个实证检验的问题。经济学家H.G.格鲁贝尔(H.G.Grubel)在1962年对19个国家的24个行业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有五个行业存在有生产要素密集度的逆转。B.S.明哈斯(B.S.Minhas)在1962年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大约1/3的研究样本中出现了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明哈斯的研究结果受到了里昂惕夫的质疑,他认为明哈斯的数据来源有偏差,在纠正了这些偏差之后,出现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只剩下8%。经济学家鲍尔(Ball)也对明哈斯的研究结果重新进行了检验,其结果也认为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在现实中很少发生。因此,试图通过要素密集度逆转对“谜”进行的解释也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除了上述解释之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从其他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日本国际经济学家小岛清教授曾经指出,要解释“里昂惕夫之谜”首先要弄清楚里昂惕夫和俄林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是否是同一个概念,他认为俄林在使用这一概念时指的是考虑了价格后的要素丰裕程度,而里昂惕夫使用这一概念时却指的是单纯的生产资料的技术比例。这两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语言来表述,前者指的是资本的价值构成,后者指的是资本的技术构成。这两个概念在含义上和计算上是有差别的,必须明白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H—O模型与“里昂惕夫之谜”。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从需求的角度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认为美国可能特别偏好于消费资本密集型商品,所以导致它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但侯萨克尔(H.S.Houthakker)曾于1957、1960和1963年三次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需求函数极为类似,并不特别偏好消费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各国都倾向于增加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消费,所以这一学说是站不住脚的。
参考文献
  1. ↑ 国彦兵.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历史与发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05月.
  2. ↑ 仇向洋,叶学千.国际经济学导论(M).天津: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02月.
  3. ↑ 李汉君.国际贸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08.


runsly发布于 2022-02-18 14:05:32 知识
上一篇:知识社会下一篇:知识流模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