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概述
1956年巴廷金(Don Patinkin)发表了其著名的代表作《货币、利息与价格》(Money,Interest and Prices)。他根据凯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论,采用宏观分析的方法,以表示财富存量对消费支出影响的实际余额效应(Real Balance Effect)为核心,对货币在所谓静态与动态一般均衡中的作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融合传统的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凯恩斯效应和皮古效应,建立了一个所谓反映“货币经济”的宏观动态一般均衡学说。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内容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分析包括静态一般均衡分析和动态一般均衡分析。
巴廷金的静态一般均衡分析
巴廷金的静态一般均衡分析是其动态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他的一般均衡模型具有若干基本假定:1.工资和价格的变动具有充分的灵活性;2.经济行为的主体不具有“货币幻觉”;3.不存在“分配效应”;4.政府不发行付息债券和不进行公开市场的活动;5.不存在银行系统和非银行系统的金融中介;6.不考虑预期的影响;7.充分就业。在此基础上,巴廷金构造了一个由商品、货币、债券和劳动(力)四个市场组成的模型。
巴廷金静态一般均衡分析的核心,是通过把绝对价格水平引入商品需求方程,提出价格水平的变动会通过实际余额的变动影响商品需求,而把绝对价格水平的决定和商品的供求联系起来;从而试图论证,由于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他所设定的经济模型存在着一般均衡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均衡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
从模型设定的角度看,巴廷金的一般均衡体系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把实际余额引入消费函数和其它市场的供求函数。巴廷金消费函数分析的基础是凯恩斯的收入支出分析。他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同样把消费者的支出水平视为其收入水平的函数,假定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但他同时认为,消费者的支出水平也决定于消费者的财富存量。在巴廷金看来,在不兑现纸币流通的所谓“货币经济”中,代表财富存量的实际货币余额是影响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消费者总是希望在他的现金余额与他的计划开支之间保持一种恰当的比例,这种比例的确定,“客观上决定于随机支付过程的特点或处罚成本(Penalty cost),主观上决定于消费者对不便利或现金短缺风险的评价。”如果现金余额的存量超过了消费者认为是必要的水准,他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反之,将减少消费支出。而消费者借以判断其货币余额是否充分的标准,就是所谓实际货币余额。实际余额对消费需求的这种影响,被巴廷金称为“实际余额效应”。他认为,这是财富存量影响消费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在“通常的消费需求理论中”,却“被忽视了”。这种实际余额效应是巴廷金一般均衡分析的主要作用机制。
2.否认货币需求对利率的下降具有无限弹性。巴廷金的货币需求分析是以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分析为基础的。他根据凯恩斯关于人们持有货币动机的假说,也把货币需求归结为所谓“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作用的结果,从而把货币需求视为国民收入、利率以及实际余额的函数。但是,他认为,货币需求曲线虽然对利率具有负斜率,但并不存在所谓“流动陷井”。其原因在于,利率的变动引起了经济体系中其它市场的变动。具体地说,利率的下降将引起:(1)居民对消费品计划总支出的增长;(2) 企业对投资品计划总支出的增长;(3)居民对企业发行的债券持有量下降;(4)居民自己发行的债券总量增长;(5)企业发行的债券总量增长。而只要利率的下降所引起的货币流入量大于货币流出量,则不论利率等于何值,货币需求量都是继续增加的;反之,都是减少的。从而就货币市场而言,不存在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无限弹性。
3.提出均衡利率的水平是以一般均衡的方式在所有的市场上同时被决定的。他认为,利率是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居民选择财富保存形式的重要因素。由于利率水平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只有在所谓“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大于或等于利率时,企业才出售债券;而同时,利率又是反映消费者的所谓“时间偏好”和“测度保存一单位货币而不持有生息资产的机会成本”③的标准,从而利率也必然影响消费者在消费与储蓄、债券需求与货币需求之间的选择。因此,“当整个经济社会处于均衡时,利率必然同时等于流动性服务(liquidity Service)、资本的生产力和时间偏好这三重边际(threefold margin)”。从而均衡利率必然是在所有的市场上同时被确定的。他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债券市场决定利率的可贷资金学说和凯恩斯关于货币市场决定利率的流动偏好学说,从瓦尔拉斯定律(Walras Law)的角度看,实际上是等价的;从而完整的利率决定分析不可避免地要以一般均衡的方式在所有的市场上同时进行。此外,利息率的变动存在着一个下限,这是由于在低于一定的利率水平的情况下,人们宁愿保存 “具有流动性”的货币和购买商品,而不愿持有“缺乏流动性的债券”。因此,债券需求函数的特点决定了在债券市场上存在着一个虽非常数但总是存在的最低利率。
巴廷金静态一般均衡分析的核心,是通过把绝对价格水平引入商品需求方程,提出价格水平的变动会通过实际余额的变动影响商品需求,而把绝对价格水平的决定和商品的供求联系起来;从而试图论证,由于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他所设定的经济模型存在着一般均衡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均衡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
巴廷金采用了计算方程数和未知数数目的“传统方法”来论证其一般均衡体系具有唯一的均衡解。他推论,由尔拉斯定律,结构方程组线性相关;所以,只有三个方程独立。因此,根据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别定理,推出方程组解存在且唯一。
巴廷金进一步假定,劳动市场的货币工资率对超额的劳动供求存在着足够迅速的反应,其均衡值不受其它变数变动的影响。因此,均衡的稳定性可从两个市场(例如商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分析推出。他认为,当商品市场和债券市场同时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如果价格小于均衡价格水平,利率大于均衡利率水平(反之类似)。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价格的下降将使消费者的实际余额增加,从而产生实际余额效应;提高商品需求曲线,产生使价格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利率的上涨,在减少债券供给的同时,引起了债券需求增加。其结果,导致利率开始下降。但是,利率的下降,由于提高了债券的价格,从而会使消费者的一部分购买力转向商品需求,和价格下降产生的实际余额效应一起影响商品市场,增加商品需求,推动物价上涨;而价格的上涨,由于刺激了投资品的需求,又会反过来影响债券市场,增加债券供给,减少债券需求。这样,经过反复的调整,依靠市场的相互作用,当所有消费者和企业的实际余额达到理想状态时,整个经济将重新实现一般均衡。
由此可见,巴廷金的静态一般均衡分析突出地强调了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及所有价格、供给和需求量的同时决定。他认为,上述一般均衡分析具体地再现了瓦尔拉斯的“尝试过程”,每种价格又都影响所有市场”的“货币经济”中,绝对价格水平的决定不可能脱离各个市场的供求状况,而所有市场的供求函数也不可能不受到绝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从而“任何非均衡状态的存在,都会自动地引起校正力量(correct force)的作用,而最终消除这种状态。反之,一旦均衡实现,市场力量的作用,将使进一步的变动停止”。因此,他认为,在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他所设定的经济模型存在着所有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均衡具有所谓唯一性和稳定性。
巴廷金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
巴廷金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货币数量增长的动态效应。货币数量的增长对于均衡价格和均衡利率究竟具有何种影响,一直是新古典货币理论与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重要分歧点。巴廷金关于货币数量增长的动态考察试图通过实际余额效应的分析,重新肯定货币数量说的传统结论。他假定,政府增发的新货币是一次性的,它通过两条途径进入经济体系:(1)政府直接把印发的新货币投放商品市场以增加政府的购买力;(2)通过银行系统把新货币注入经济体系。
巴廷金认为,当第一种情况出现时,在商品市场上将有两种力量对商品需求产生上涨的压力:第一,总需求中的政府需求将增长;第二,由于总实际余额的增长,在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下,投资和消费需求也将增长。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使总需求曲线偏离原有的均衡位置,导致通货膨胀缺口的出现。但是他认为,商品市场通货膨胀缺口的存在将会引起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商品市场出现超额需求时,价格将开始上涨;从而在负的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下,减缓商品超额需求的压力。当价格的上涨比例小于货币数量增长的比例时,实际余额将继续大于货币量增长以前的水平,从而通货膨胀缺口继续存存;反之,将会导致衰退缺口。而只有在价格与货币作同比例上涨,即“经济中的实际财富恢复到原有的水平时”,商品市场才会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在巴廷金看来,新货币注入商品市场,也会引起债券市场的波动。由于实际余额的增长,债券的供求曲线都会向上偏移,从而使利率下降,并引起所有市场的进一步调整;刺激投资品的需求增长,加剧价格上涨,引起利率回升。“当价格的上涨完全吸收了增长的货币数量时,利率重新回到原有的均衡水平。当新增的货币量通过第二条途径注入经济体系时,虽然银行本身不作为买者或卖者出现在商品市场上,但新货币的注入使银行存款增加,从而导致债券需求增长,利率下降。因此,会产生和第一种情况类似的动态调整过程。
巴廷金的结论是,不论在何种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长都将引起“均衡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涨”, “但使均衡利率的水平保持不变。”换言之,由于货币量的增长不影响经济体系的“实际状态”,货币数量增长的效应是“中性的”。但是,他强调,利率的不变性是作为动态过程的结果来看的。在动态调整的过程中,利率不仅是可变的,而且这种变动构成了动态调整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巴廷金关于货币数量增长效应的分析,可以看成是一种重新表述的“动态”货币数量说。从比较静态的角度看,它与新古典的货币数量论是一致的;但从动态过程的角度看,又同时吸收了凯恩斯的货币分析。而他整个货币数量增长动态分析的基础是实际余额效应。
2.“扩大的”流动偏好分析。巴廷金认为,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分析是一种狭义的分析。他把流动偏好变动的效应仅仅归结为影响人们对货币与债券所做的选择;实际上流动偏好的分析可以扩大到一种“更为一般的”情况,即人们对货币、债券与商品三者进行选择。他假定,在动态分析中,流动偏好的变动效应“中性”,即它只影响以货币为一方,以债券和商品为另一方的财富持有形式的选择,而不影响人们在商品与债券之间的选择。
巴廷金认为,流动偏好的增长最初将产生两方面的效应:(1)商品需求曲线下降以及随之产生价格下降;(2)债券市场的需求曲线下降、供给曲线上升以及随之产生利率上涨。随着价格的下降,实际余额效应将会把商品需求拉上,并使债券供给下降、债券需求增长,从而使利率的上涨发生逆转。他认为,这种动态调整过程最终将终止于新的均衡重新实现。在新的均衡点,价格水平低于初始状态而均衡利率保持不变。在新的均衡价格水平上,累积的实际余额效应将足以弥合商品市场的衰退缺口,并使债券市场的利率回到初始状态。因此,流动偏好的变动不影响均衡利率的稳定性。从而他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关于流动偏好变动效应的不同观点,并不是来自他们分析中的差别,而是来自他们对这种变动的性质所暗含的假定的差别。”因此,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是否能作为“对古典与新古典货币理论的根本性的挑战”,他认为是值得怀疑的。
3.模型设定条件改变的动态影响。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分析是建立在七项假定基础上的。只有这些假定条件发生了变动,均衡利率的动态稳定性才可能受到影响。在工资和价格的变动具有刚性的情况下,由于排除了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当经济处于“失衡”状态时,劳动市场无法达到充分就业,商品市场的需求无法充分回升。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长虽然对均衡的重新实现具有促进作用,但动态调整的过程将改变均衡利率的水平。如果在任何一个市场(例如在债券市场)存在着 “货币幻觉”,由于债券需求只决定于名义货币持有量,不存在实际余额效应使货币量增长引起的利率下降过程发生逆转,从而利率将不受阻碍地持续下降,直到在某一个低于初始均衡利率的水平上才能重新实现均衡。在分配效应存在的情况下,货币数量增长所产生的价格上涨将引起实际收入的重新分配,如果“由于价格变动而使收入增加的人比收入减少的人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和借贷倾向”,“强迫储蓄”的出现将会导致均衡利率水平的下降。如果考虑政府发行的付息债券,私人部分的净债券持有量将不再等于零。因此,在货币数量增长引起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政府债券的实际值将小于初始状态。在实际金融资产效应(Real-Financial-Asset-Effect)的作用下,商品市场必然出现衰退缺口,债券市场出现超额需求,从而为重新实现均衡,利率的均衡水平必然低于初始状态。
此外,巴廷金还分析了在考虑通货膨胀预期,引入私人银行系统和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情况下,经济模型的动态过程。他认为,由于上述因素的引入,改变了模型运行的基本条件;从而均衡利率的动态稳定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因此,巴廷金动态一般均衡分析的结论是,由于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只要若干假定条件得到满足,货币数量说的传统结论仍然是可以成立的。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的主要特征
从巴廷金的静态与动态分析中可以看到,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具有一些独自的特点,它反映了当代西方一般均衡理论发展的一些重要特征:
1.融合传统的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中,货币因素与实物因素、绝对价格与商品市场的供求是完全无关的。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划分经济理论的传统方法——两分法,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以商品需求函数表示的实物部分和以货币需求函数表示的货币部分。前者构成了价值理论的研究领域,后者构成了货币理论的研究领域,从而使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截然分开了。这种两分法的理论依据是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代表实物部分的商品需求函数对绝对价格水平的变动不发生任何反应的假定;它被新古典经济学家称为商品需求函数不具有“货币幻觉”,或称之为所谓“齐次定理”。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分析则试图完全否定齐次定理;通过把绝对价格水平引入商品需求函数,以及相应地把实际余额效应引入一般均衡分析,融合传统的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在绝对价格影响商品需求的情况下,所谓货币部分的货币量或价格水平的变动,会通过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影响实物部分的商品需求;而商品市场的供求变动又会反过来对绝对价格产生上涨或下降的压力;从而通过实际余额的作用,来沟通经济中的货币部分与实物部分。通过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的相互影响,使绝对价格成为一个和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确定的量,从而对新古典经济学截然分开的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进行了融合。
2.财富存量的影响和实际余额效应分析。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论点:(1)消费函数仅决定于国民收入,即所谓关于消费函数的绝对收入假说;(2)货币数量的变动所引起的社会实际余额的变动,仅对债券市场的利率产生影响,即所谓“凯恩斯效应”的假定。但是,在巴廷金看来,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强调了收入流量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却忽视了财富存量,特别是流动资产的实际价值对消费支出的作用。与此相联系,他认为,凯恩斯对于货币作用机制的分析,只强调通过利率的变动对总需求的“间接影响”,而忽视了通过实际余额的变动对总需求的“直接影响”。
因此,为“弥补”凯恩斯消费函数的上述不足,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把表示财富存量的变数——实际余额引入消费函数。这样,既保留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又补充了财富存量对消费函数的影响;相应地,既肯定了凯恩斯关于货币冲击债券市场的“凯思斯效应”,又补充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货币冲击商品市场的“皮古效应”;从而以一种更为一般的“实际余额效应”的方式表明,在凯恩斯收入支出理论和流动偏好分析的基础上,新古典货币数量说的传统结论仍然是能够成立的。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的评价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六十年代前后,围绕着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学说,西方经济学界曾展开过著名的“巴廷金论战” (Patinkin Controversy),争论新古典的两分法是否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巴廷金关于货币中性分析的条件问题。以阿契贝尔德(G·C·Archibald)和李普赛(R·G·Lipsey)等人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不使用瓦尔拉斯定律的情况下,新古典的静态模型是相容的。而以哈恩(F·H·Hahn)和鲍莫尔(W·J·Baumol)等人为代表的另一些西方经济学者则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此外,葛莱(J·G·Gurley)和肖(E·S·Shaw)等人根据内在货币(inside money)与外在货币(outside money)的划分,认为巴廷金关于货币中性的分析实际上是局限于仅存在外在货币的经济体系中的。但尽管对巴廷金一般均衡学说存在着上述批评,西方经济学家大都认为,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学说“对货币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温特罗勃甚至提出,五十年代宏观一般均衡理论的研究是“在巴廷金的《货币利息与价格》中达到了顶点。”因此,从西方一般均衡理论和货币理论发展的角度看,从新古典经济学解释绝对价格水平确定的货币理论与微观静态一般均衡价值论的两分法,到凯恩斯图说明货币对收入、产量、就业和利率影响的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比较静态的宏观分析,又进一步发展为以实际余额效应为核心的宏观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学说在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发展中,确实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尽管如此,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作为体系而言,是不科学的;其理论的若干主要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缺陷。首先,巴廷金完全回避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从而完全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影响。因此,他在一些缺乏现实基础的假定下所得到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实现一般均衡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其次,巴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分析抹煞了财富—— 消费关系的阶级性,和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分析类似,巴廷金把不同阶级的不同的财富——消费关系归结为一个统一的财富——消费关系。因此,他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实际余额效应所做的描述以及这种效应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的分析是不正确的。第三,巴廷金对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的融合,强调了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的影响,却完全否定了商品流通对货币流通的决定作用,颠倒了二者的基本关系。这种看法也是完全错误的。当然,在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中,也有一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论点。例如巴廷金对在不兑现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的相互交错、相互影响所做的分析,对我们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所谓“货币经济”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他关于价格、利率的变动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分析,以及以一般均衡的方式对商品、货币和债券的供求及其价格的相互影响所做的分析,如果剔除其中的错误成份,也有可供参考之处。
相关条目一般均衡理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体系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非瓦尔拉斯均衡局部均衡理论
runsly发布于 2022-02-18 11:38:26 知识
上一篇:平衡发展理论下一篇:市场效率
1956年巴廷金(Don Patinkin)发表了其著名的代表作《货币、利息与价格》(Money,Interest and Prices)。他根据凯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论,采用宏观分析的方法,以表示财富存量对消费支出影响的实际余额效应(Real Balance Effect)为核心,对货币在所谓静态与动态一般均衡中的作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融合传统的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凯恩斯效应和皮古效应,建立了一个所谓反映“货币经济”的宏观动态一般均衡学说。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内容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分析包括静态一般均衡分析和动态一般均衡分析。
巴廷金的静态一般均衡分析
巴廷金的静态一般均衡分析是其动态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他的一般均衡模型具有若干基本假定:1.工资和价格的变动具有充分的灵活性;2.经济行为的主体不具有“货币幻觉”;3.不存在“分配效应”;4.政府不发行付息债券和不进行公开市场的活动;5.不存在银行系统和非银行系统的金融中介;6.不考虑预期的影响;7.充分就业。在此基础上,巴廷金构造了一个由商品、货币、债券和劳动(力)四个市场组成的模型。
巴廷金静态一般均衡分析的核心,是通过把绝对价格水平引入商品需求方程,提出价格水平的变动会通过实际余额的变动影响商品需求,而把绝对价格水平的决定和商品的供求联系起来;从而试图论证,由于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他所设定的经济模型存在着一般均衡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均衡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
从模型设定的角度看,巴廷金的一般均衡体系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把实际余额引入消费函数和其它市场的供求函数。巴廷金消费函数分析的基础是凯恩斯的收入支出分析。他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同样把消费者的支出水平视为其收入水平的函数,假定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但他同时认为,消费者的支出水平也决定于消费者的财富存量。在巴廷金看来,在不兑现纸币流通的所谓“货币经济”中,代表财富存量的实际货币余额是影响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消费者总是希望在他的现金余额与他的计划开支之间保持一种恰当的比例,这种比例的确定,“客观上决定于随机支付过程的特点或处罚成本(Penalty cost),主观上决定于消费者对不便利或现金短缺风险的评价。”如果现金余额的存量超过了消费者认为是必要的水准,他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反之,将减少消费支出。而消费者借以判断其货币余额是否充分的标准,就是所谓实际货币余额。实际余额对消费需求的这种影响,被巴廷金称为“实际余额效应”。他认为,这是财富存量影响消费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在“通常的消费需求理论中”,却“被忽视了”。这种实际余额效应是巴廷金一般均衡分析的主要作用机制。
2.否认货币需求对利率的下降具有无限弹性。巴廷金的货币需求分析是以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分析为基础的。他根据凯恩斯关于人们持有货币动机的假说,也把货币需求归结为所谓“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作用的结果,从而把货币需求视为国民收入、利率以及实际余额的函数。但是,他认为,货币需求曲线虽然对利率具有负斜率,但并不存在所谓“流动陷井”。其原因在于,利率的变动引起了经济体系中其它市场的变动。具体地说,利率的下降将引起:(1)居民对消费品计划总支出的增长;(2) 企业对投资品计划总支出的增长;(3)居民对企业发行的债券持有量下降;(4)居民自己发行的债券总量增长;(5)企业发行的债券总量增长。而只要利率的下降所引起的货币流入量大于货币流出量,则不论利率等于何值,货币需求量都是继续增加的;反之,都是减少的。从而就货币市场而言,不存在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无限弹性。
3.提出均衡利率的水平是以一般均衡的方式在所有的市场上同时被决定的。他认为,利率是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居民选择财富保存形式的重要因素。由于利率水平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只有在所谓“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大于或等于利率时,企业才出售债券;而同时,利率又是反映消费者的所谓“时间偏好”和“测度保存一单位货币而不持有生息资产的机会成本”③的标准,从而利率也必然影响消费者在消费与储蓄、债券需求与货币需求之间的选择。因此,“当整个经济社会处于均衡时,利率必然同时等于流动性服务(liquidity Service)、资本的生产力和时间偏好这三重边际(threefold margin)”。从而均衡利率必然是在所有的市场上同时被确定的。他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债券市场决定利率的可贷资金学说和凯恩斯关于货币市场决定利率的流动偏好学说,从瓦尔拉斯定律(Walras Law)的角度看,实际上是等价的;从而完整的利率决定分析不可避免地要以一般均衡的方式在所有的市场上同时进行。此外,利息率的变动存在着一个下限,这是由于在低于一定的利率水平的情况下,人们宁愿保存 “具有流动性”的货币和购买商品,而不愿持有“缺乏流动性的债券”。因此,债券需求函数的特点决定了在债券市场上存在着一个虽非常数但总是存在的最低利率。
巴廷金静态一般均衡分析的核心,是通过把绝对价格水平引入商品需求方程,提出价格水平的变动会通过实际余额的变动影响商品需求,而把绝对价格水平的决定和商品的供求联系起来;从而试图论证,由于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他所设定的经济模型存在着一般均衡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均衡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
巴廷金采用了计算方程数和未知数数目的“传统方法”来论证其一般均衡体系具有唯一的均衡解。他推论,由尔拉斯定律,结构方程组线性相关;所以,只有三个方程独立。因此,根据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别定理,推出方程组解存在且唯一。
巴廷金进一步假定,劳动市场的货币工资率对超额的劳动供求存在着足够迅速的反应,其均衡值不受其它变数变动的影响。因此,均衡的稳定性可从两个市场(例如商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分析推出。他认为,当商品市场和债券市场同时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如果价格小于均衡价格水平,利率大于均衡利率水平(反之类似)。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价格的下降将使消费者的实际余额增加,从而产生实际余额效应;提高商品需求曲线,产生使价格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利率的上涨,在减少债券供给的同时,引起了债券需求增加。其结果,导致利率开始下降。但是,利率的下降,由于提高了债券的价格,从而会使消费者的一部分购买力转向商品需求,和价格下降产生的实际余额效应一起影响商品市场,增加商品需求,推动物价上涨;而价格的上涨,由于刺激了投资品的需求,又会反过来影响债券市场,增加债券供给,减少债券需求。这样,经过反复的调整,依靠市场的相互作用,当所有消费者和企业的实际余额达到理想状态时,整个经济将重新实现一般均衡。
由此可见,巴廷金的静态一般均衡分析突出地强调了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及所有价格、供给和需求量的同时决定。他认为,上述一般均衡分析具体地再现了瓦尔拉斯的“尝试过程”,每种价格又都影响所有市场”的“货币经济”中,绝对价格水平的决定不可能脱离各个市场的供求状况,而所有市场的供求函数也不可能不受到绝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从而“任何非均衡状态的存在,都会自动地引起校正力量(correct force)的作用,而最终消除这种状态。反之,一旦均衡实现,市场力量的作用,将使进一步的变动停止”。因此,他认为,在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他所设定的经济模型存在着所有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均衡具有所谓唯一性和稳定性。
巴廷金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
巴廷金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货币数量增长的动态效应。货币数量的增长对于均衡价格和均衡利率究竟具有何种影响,一直是新古典货币理论与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重要分歧点。巴廷金关于货币数量增长的动态考察试图通过实际余额效应的分析,重新肯定货币数量说的传统结论。他假定,政府增发的新货币是一次性的,它通过两条途径进入经济体系:(1)政府直接把印发的新货币投放商品市场以增加政府的购买力;(2)通过银行系统把新货币注入经济体系。
巴廷金认为,当第一种情况出现时,在商品市场上将有两种力量对商品需求产生上涨的压力:第一,总需求中的政府需求将增长;第二,由于总实际余额的增长,在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下,投资和消费需求也将增长。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使总需求曲线偏离原有的均衡位置,导致通货膨胀缺口的出现。但是他认为,商品市场通货膨胀缺口的存在将会引起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商品市场出现超额需求时,价格将开始上涨;从而在负的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下,减缓商品超额需求的压力。当价格的上涨比例小于货币数量增长的比例时,实际余额将继续大于货币量增长以前的水平,从而通货膨胀缺口继续存存;反之,将会导致衰退缺口。而只有在价格与货币作同比例上涨,即“经济中的实际财富恢复到原有的水平时”,商品市场才会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在巴廷金看来,新货币注入商品市场,也会引起债券市场的波动。由于实际余额的增长,债券的供求曲线都会向上偏移,从而使利率下降,并引起所有市场的进一步调整;刺激投资品的需求增长,加剧价格上涨,引起利率回升。“当价格的上涨完全吸收了增长的货币数量时,利率重新回到原有的均衡水平。当新增的货币量通过第二条途径注入经济体系时,虽然银行本身不作为买者或卖者出现在商品市场上,但新货币的注入使银行存款增加,从而导致债券需求增长,利率下降。因此,会产生和第一种情况类似的动态调整过程。
巴廷金的结论是,不论在何种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长都将引起“均衡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涨”, “但使均衡利率的水平保持不变。”换言之,由于货币量的增长不影响经济体系的“实际状态”,货币数量增长的效应是“中性的”。但是,他强调,利率的不变性是作为动态过程的结果来看的。在动态调整的过程中,利率不仅是可变的,而且这种变动构成了动态调整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巴廷金关于货币数量增长效应的分析,可以看成是一种重新表述的“动态”货币数量说。从比较静态的角度看,它与新古典的货币数量论是一致的;但从动态过程的角度看,又同时吸收了凯恩斯的货币分析。而他整个货币数量增长动态分析的基础是实际余额效应。
2.“扩大的”流动偏好分析。巴廷金认为,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分析是一种狭义的分析。他把流动偏好变动的效应仅仅归结为影响人们对货币与债券所做的选择;实际上流动偏好的分析可以扩大到一种“更为一般的”情况,即人们对货币、债券与商品三者进行选择。他假定,在动态分析中,流动偏好的变动效应“中性”,即它只影响以货币为一方,以债券和商品为另一方的财富持有形式的选择,而不影响人们在商品与债券之间的选择。
巴廷金认为,流动偏好的增长最初将产生两方面的效应:(1)商品需求曲线下降以及随之产生价格下降;(2)债券市场的需求曲线下降、供给曲线上升以及随之产生利率上涨。随着价格的下降,实际余额效应将会把商品需求拉上,并使债券供给下降、债券需求增长,从而使利率的上涨发生逆转。他认为,这种动态调整过程最终将终止于新的均衡重新实现。在新的均衡点,价格水平低于初始状态而均衡利率保持不变。在新的均衡价格水平上,累积的实际余额效应将足以弥合商品市场的衰退缺口,并使债券市场的利率回到初始状态。因此,流动偏好的变动不影响均衡利率的稳定性。从而他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关于流动偏好变动效应的不同观点,并不是来自他们分析中的差别,而是来自他们对这种变动的性质所暗含的假定的差别。”因此,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是否能作为“对古典与新古典货币理论的根本性的挑战”,他认为是值得怀疑的。
3.模型设定条件改变的动态影响。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分析是建立在七项假定基础上的。只有这些假定条件发生了变动,均衡利率的动态稳定性才可能受到影响。在工资和价格的变动具有刚性的情况下,由于排除了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当经济处于“失衡”状态时,劳动市场无法达到充分就业,商品市场的需求无法充分回升。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长虽然对均衡的重新实现具有促进作用,但动态调整的过程将改变均衡利率的水平。如果在任何一个市场(例如在债券市场)存在着 “货币幻觉”,由于债券需求只决定于名义货币持有量,不存在实际余额效应使货币量增长引起的利率下降过程发生逆转,从而利率将不受阻碍地持续下降,直到在某一个低于初始均衡利率的水平上才能重新实现均衡。在分配效应存在的情况下,货币数量增长所产生的价格上涨将引起实际收入的重新分配,如果“由于价格变动而使收入增加的人比收入减少的人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和借贷倾向”,“强迫储蓄”的出现将会导致均衡利率水平的下降。如果考虑政府发行的付息债券,私人部分的净债券持有量将不再等于零。因此,在货币数量增长引起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政府债券的实际值将小于初始状态。在实际金融资产效应(Real-Financial-Asset-Effect)的作用下,商品市场必然出现衰退缺口,债券市场出现超额需求,从而为重新实现均衡,利率的均衡水平必然低于初始状态。
此外,巴廷金还分析了在考虑通货膨胀预期,引入私人银行系统和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情况下,经济模型的动态过程。他认为,由于上述因素的引入,改变了模型运行的基本条件;从而均衡利率的动态稳定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因此,巴廷金动态一般均衡分析的结论是,由于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只要若干假定条件得到满足,货币数量说的传统结论仍然是可以成立的。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的主要特征
从巴廷金的静态与动态分析中可以看到,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具有一些独自的特点,它反映了当代西方一般均衡理论发展的一些重要特征:
1.融合传统的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中,货币因素与实物因素、绝对价格与商品市场的供求是完全无关的。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划分经济理论的传统方法——两分法,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以商品需求函数表示的实物部分和以货币需求函数表示的货币部分。前者构成了价值理论的研究领域,后者构成了货币理论的研究领域,从而使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截然分开了。这种两分法的理论依据是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代表实物部分的商品需求函数对绝对价格水平的变动不发生任何反应的假定;它被新古典经济学家称为商品需求函数不具有“货币幻觉”,或称之为所谓“齐次定理”。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分析则试图完全否定齐次定理;通过把绝对价格水平引入商品需求函数,以及相应地把实际余额效应引入一般均衡分析,融合传统的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在绝对价格影响商品需求的情况下,所谓货币部分的货币量或价格水平的变动,会通过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影响实物部分的商品需求;而商品市场的供求变动又会反过来对绝对价格产生上涨或下降的压力;从而通过实际余额的作用,来沟通经济中的货币部分与实物部分。通过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的相互影响,使绝对价格成为一个和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确定的量,从而对新古典经济学截然分开的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进行了融合。
2.财富存量的影响和实际余额效应分析。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论点:(1)消费函数仅决定于国民收入,即所谓关于消费函数的绝对收入假说;(2)货币数量的变动所引起的社会实际余额的变动,仅对债券市场的利率产生影响,即所谓“凯恩斯效应”的假定。但是,在巴廷金看来,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强调了收入流量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却忽视了财富存量,特别是流动资产的实际价值对消费支出的作用。与此相联系,他认为,凯恩斯对于货币作用机制的分析,只强调通过利率的变动对总需求的“间接影响”,而忽视了通过实际余额的变动对总需求的“直接影响”。
因此,为“弥补”凯恩斯消费函数的上述不足,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把表示财富存量的变数——实际余额引入消费函数。这样,既保留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又补充了财富存量对消费函数的影响;相应地,既肯定了凯恩斯关于货币冲击债券市场的“凯思斯效应”,又补充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货币冲击商品市场的“皮古效应”;从而以一种更为一般的“实际余额效应”的方式表明,在凯恩斯收入支出理论和流动偏好分析的基础上,新古典货币数量说的传统结论仍然是能够成立的。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的评价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六十年代前后,围绕着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学说,西方经济学界曾展开过著名的“巴廷金论战” (Patinkin Controversy),争论新古典的两分法是否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巴廷金关于货币中性分析的条件问题。以阿契贝尔德(G·C·Archibald)和李普赛(R·G·Lipsey)等人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不使用瓦尔拉斯定律的情况下,新古典的静态模型是相容的。而以哈恩(F·H·Hahn)和鲍莫尔(W·J·Baumol)等人为代表的另一些西方经济学者则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此外,葛莱(J·G·Gurley)和肖(E·S·Shaw)等人根据内在货币(inside money)与外在货币(outside money)的划分,认为巴廷金关于货币中性的分析实际上是局限于仅存在外在货币的经济体系中的。但尽管对巴廷金一般均衡学说存在着上述批评,西方经济学家大都认为,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学说“对货币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温特罗勃甚至提出,五十年代宏观一般均衡理论的研究是“在巴廷金的《货币利息与价格》中达到了顶点。”因此,从西方一般均衡理论和货币理论发展的角度看,从新古典经济学解释绝对价格水平确定的货币理论与微观静态一般均衡价值论的两分法,到凯恩斯图说明货币对收入、产量、就业和利率影响的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比较静态的宏观分析,又进一步发展为以实际余额效应为核心的宏观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学说在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发展中,确实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尽管如此,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作为体系而言,是不科学的;其理论的若干主要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缺陷。首先,巴廷金完全回避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从而完全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影响。因此,他在一些缺乏现实基础的假定下所得到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实现一般均衡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其次,巴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分析抹煞了财富—— 消费关系的阶级性,和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分析类似,巴廷金把不同阶级的不同的财富——消费关系归结为一个统一的财富——消费关系。因此,他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实际余额效应所做的描述以及这种效应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的分析是不正确的。第三,巴廷金对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的融合,强调了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的影响,却完全否定了商品流通对货币流通的决定作用,颠倒了二者的基本关系。这种看法也是完全错误的。当然,在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论中,也有一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论点。例如巴廷金对在不兑现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的相互交错、相互影响所做的分析,对我们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所谓“货币经济”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他关于价格、利率的变动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分析,以及以一般均衡的方式对商品、货币和债券的供求及其价格的相互影响所做的分析,如果剔除其中的错误成份,也有可供参考之处。
相关条目一般均衡理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体系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非瓦尔拉斯均衡局部均衡理论
runsly发布于 2022-02-18 11:38:26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