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伊法则

什么是萨伊法则
  萨伊法则(Say's Law),或称萨伊定律、赛伊法则的意思是说,每个生产者之所以愿意从事生产活动,若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该产品的消费慾望,就是为了想将其所生产的物品与他人换取物品或服务。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ean Baptiste Say) 否定生产过剩的存在,提出了著名的"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的观点,即所谓的"萨伊定律" (Say's Law)。萨伊认为商品买卖实质上是商品交换,货币只在刹那间起媒介作用。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买者同时也就是卖者,买卖是完全统一的。因此,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是相等的。局部供求不一致也会因价格机制的调节而达到均衡。
  基本含义有两点:
  (1)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之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他产品,形成对于其他的需求,即供给创造需求;也就是说需求是无限的;
  (2)由于任何生产活动创造出参与该产品生产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人们的收入除去用于个人消费之外的剩余部分形成储蓄,并全部转化为投资。即储蓄=投资,也就是说资本的使用是无限的。
支撑萨伊定律的三个基本要点
  (1)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商品的价格能够有效的使商品的供求均衡;工资作为劳动的价格,能够自发调节着劳动的供求均衡;利息作为资本的价格,能够自发调节着资本的供求均衡;即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市场出清。因而不会存在着长期的、普遍的和全面到的生产过剩。
  (2)由于货币是交换的媒介,在交换中发挥着瞬间的作用,所以,卖就是买,买也就是卖;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消费是无限的,所以只要能够生产出来,就一定会有消费。即供给会自发创造需求。
  (3)由于利率的大小与储蓄成同方向变动,利率的大小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所以在资本市场上,通过资本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利率的升降变化,并最终使储蓄=投资。即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
">编辑]萨伊定律的破灭
  自1875年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危机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难以治愈的社会顽症。尤其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充分验证了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作用的局限性,宣告了“自由放任”、不干预政策的破灭。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凯恩斯的“国家调节经济”的宏观经济调节理论和政策主张应运而生,并掀起了“凯恩斯革命”。
参考文献
  1. ↑ 杨孝海,赵翠红主编.西方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runsly发布于 2022-02-18 08:27:53 知识
上一篇:粘性价格理论下一篇:生活形态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