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破坏理论
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Schumpeter's creative destruction)
创造性破坏理论概述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年)对企业家研究最有影响力,他发展了马歇尔的理论。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也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熊彼特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他称之为“创造性破坏”)。他认为,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而非古典经济学家所主张的均衡和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企业家正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组织者和始作俑者。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才会出现企业家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
熊彼特首次突出企业家的创新性,但是他认定企业家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他认为, 一个人由于“实现新的组合”而成为企业家,“而当他一旦建立起企业,并像其他人一样开始经营这个企业时,这一特征就马上消失”。因此,企业家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状态。按照他的定义,一个人在他几十年的活动生涯中不可能总是企业家,除非他不断“实现新的组合”,即:不断创新。简言之,创新是判断企业家的唯一标准。
“创造性破坏”是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有名的观点,这是其企业家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在熊彼特(1934)看来,“创造性破坏”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重要的问题是研究资本主义如何创造并进而破坏经济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创造和破坏主要不是通过价格竞争而是依靠创新的竞争实现的。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破坏旧的,创造新的结构。而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文化发展中的一对突出矛盾。
五六十年前,“创造性破坏”这一颇具颠覆性的概念提出之时,人们为之震惊。如今,全球经济所破坏和创造的巨大价值完美地印证了这一前瞻性论断。可以说,创造性破坏的力量还在不断增强,业已成为主流经济论述中的重要核心概念。
创造性破坏理论的精髓
创造性破坏理论指出:当景气循环到谷底的同时,也是某些企业家不得不考虑退出市场或是另一些企业家必须要“创新”以求生存的时候。只要将多余的竞争者筛除或是有一些成功的“创新”产生,便会使景气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但是当某一产业又重新是有利可图的时候,它又会吸引新的竞争者投入,然后又是一次利润递减的过程,回到之前的状态....。所以说每一次的萧条都包括著一次技术革新的可能,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陈述为:技术革新的结果便是可预期的下一次萧条。在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的创造性与毁灭性因此是同源的。但熊彼特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便是由于其自己产生的动力将而不停地推动自身发展,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将因为无法承受其快速膨胀带来的能量而崩溃于其自身的规模。
熊彼特指出经济创新过程是改变经济结构的“创造性破坏过程”。经济创新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有价值的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新商品、新技术、新供应来源、新组合形式的竞争,也就是占有成本上或质量上决定性优势的竞争,这种竞争打击的不是现有企业的利润边际和产量,而是它们的基础和它们的生命。
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一书中,熊彼特(1942)对经济变化采用了一种更为广阔的观察方法。他不是检验资本主义经济所经历过的周期变化,而是考察资本主义的未来。他提出的一个大问题是:“资本主义能生存下去吗?”他给出的答案是:“不,我认为它无法生存下去。”在根本上,他认为马克思相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是正确的。但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像马克思预测的那样被自己的失败毁灭,而是将被自己的诸多成功所毁灭。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即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资本主义不仅包括成功的创新,也包括打破旧的、低效的工艺与产品。这种替代过程使资本主义处于动态过程,并刺激收入迅速增长。然而问题出现了,因为较小的企业经常被较大的企业所替代。在此过程中,是官僚主义的管理者在经营企业,而不是创新的企业家。这些管理者不像主人而更像雇员。他们偏好稳定的收入和工作保障甚于创新和冒险,结果,资本主义就失去了倾向创新的动态趋势以及不断进取与变化的精神。
熊彼特(1942)还看到了一个潜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植根于资本主义需要理性的思考以及需要在所有参与者中作出合理选择这样一个事实中的。这将促使人们在思想中形成怀疑性和批判性的框架。此外,由于资本主义在收入增长方面如此成功,它能够支撑大量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些拥有大量闲暇时间的知识分子,将批判资本主义体系,竭力推行增强政府官僚的经济作用的措施。对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收入不平等的怨恨也将在知识分子中间愈演愈烈,他们将竭力采取保持收入平等的措施。这些活动将减少冒险与创新的动力。
最后,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破坏了家庭。资本主义的目的是满足个人需求,而家庭需要升华个人的欲望和妥协。可是,家庭对于资本主义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家庭是储蓄的主要来源。家庭储蓄是—种在赖以养家的主要劳动力发生意外时,其他家庭成员能被供养的措施。资本主义通过破坏储蓄动机,从而摧毁了自己的基础——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本。
长期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中心。亚当·斯密和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将资本主义视为获得迅速增长的最佳途径。然而到了19世纪末,经济学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经济效率的问题,而对增长问题失去了兴趣。熊彼特的主要贡献即把经济学家的注意力调整到长期经济增长的问题上来。在进行这项研究的过程中,他强调了创新、企业家等非经济因素对于资本主义健康、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性。
运用创造性破坏理论分析
索尼新总裁中钵良治公开表示,“索尼在众多领域都落后于竞争对手,索尼新产品未能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师在某些时候未能把握市场潮流。”从领先到落后,索尼的命运何以如此反差?市场潮流对索尼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上述问题,波士顿咨询公司(简称:BCG)全球董事会主席Carl W.Stern(卡尔·施德恩)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引入熊彼德“创造性破坏”理论对索尼个案进行分析,同时提醒中国的优秀企业必须重视“创造性破坏”这一已经越转越快的潮流,否则随时可能要退出游戏。
一、索尼的代价
索尼等一批上世纪非常优秀的大型综合类电子企业如今遭遇的经营困境,是否可以被看作因为不重视“创造性破坏”而造成的不良结果?
卡尔·施德恩:谈到索尼,这其实是一个没有正视到变化所带来的威胁的这样一个案例。它曾经拥有世界上质量最好的电视(特丽珑),他们(索尼的管理层)不认为索尼的电视会被“纯平”电视所取代,因此没有投资在这种电视的技术上(纯平电视)。现在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要,索尼不得已只能从韩国来购买技术。这是一个没有正确意识到创新所带来的威胁的例子。
与索尼相反的一个例子,同样也是在日本的,就是DoCoMo.在这种变化过程,它是大赢家,是一个正确认识到变化所带来的机会的公司。它通过对移动电话服务上做出的一些革命性的改变,加入了一些新的功能,它现在在这方面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
因此,很难把一个国家的某一类行业用一个统一的理由去概括,说成功也好、失败也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看具体的公司是否能够意识到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威胁,是否能够调动公司所有的员工去应对这样的变化。
二、“破坏”在中国
中国企业如何地“创造性破坏”,特别是那些著名的企业他们的表现,比如海尔,格兰士,包括联想?
卡尔·施德恩: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转换商业模式,中国的公司确实是有优势的,同时中国也是一个重塑企业价值链的好地方。
从一些生产行业来说,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还是非常成功的。对全世界来讲,有很多企业把生产放到中国来做,而且中国的企业能够很快地探索出一个方式,怎样在这个环境中成功生存,怎样在这个环境当中去竞争。在我们进行这个讨论之前,其实已经有大量的生产性的企业都是“全球性破坏”的很大的受益者。具体来说,海尔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公司,在外面也做得非常好;至于联想,现在做出评论可能太早,我们还需要时间来看一看。但同时,在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企业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去更好的适应这个新的环境。例如中国的银行业还有许多的工作需要做;还有大型的工业,比如说汽车制造业。
所以以中国企业来分析,也是各有不同。有些企业已经很好,还有许多企业还有一定的工作需要做。那么这些企业就是我们所谓的沉睡中的狮子或者恐龙。它们需要苏醒起来,并作出及时的改变,否则会像恐龙一样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runsly发布于 2022-02-18 04:54:37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