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简介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衡量指标
衡量区域经济合理发展应当有一个指标系统,从中国许多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一般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考虑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分析地区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否适合当地的情况(包括人力、物力和资金等因素)。③规划设计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方案能否最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④地区内各生产部门的发展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比较协调。⑤除生产部门外,还要发展能源、交通、电讯、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区域性的基础设施。注意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适应。基本内容
“区域经济”有以下基本内容:
1.国际关系中经济发展和经济量的时空关系、分布状况及其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
2.世界经济现象与地理关系、地缘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3.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
4.为当代各国国际战略、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为经济、文化开发、设计、规划提供全方位的理论依据。基本特点
区域经济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地理因素是区域经济中的基本要素
区域经济
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区域经济正是研究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在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家的自身利益。人类在地球上活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区域经济关系。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1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区域经济最明显的表现为区域经济集团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尚不具备充分条件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区域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内容。区域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认为世界正在变为三个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1)日本和中国率领的环太平洋经济区,包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
2)美国领导的西半球经济区,今后将包括拉丁美洲在内;
3)以法德为中心的欧洲经济区,将逐渐覆盖前苏联和东欧地区,也许还有北部非洲。三大集团谁能获得较大优势,主要取决于各个集团的规模、地理位置、人口、文化、政治手腕等因素。这三大经济区域的比较优势在于,欧洲经济区到目前为止最成熟也最成型,一体化程度最高而享受其好处也最充分;美洲经济区实力最雄厚资源也最丰富,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最有可能“利益均沾”,即在建立自己的经济势力范围的同时向太平洋和大西洋两面扩展;亚洲经济区(主要是东亚)的经济水平相对最低,但合作形式最生动多样,而且在冷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该经济区的发展速度最快。
跨国公司是区域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
跨区域经济
国公司是资本国际化、科学技术革命和国际分工深化的产物,是生产国际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对外直接投资选择的区位优势,其分支机构遍及全球,生产、销售、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形成一体化网络。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当代跨国公司具有以下积极的影响:第一,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深化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开展的跨国经营,加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发展和深化了国与国之间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技术产品开发研究方面的协作关系。
第二,跨国公司促进了商品、劳务、资本和其他经济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更有效的流动和更合理的配置。跨国公司有全球完备的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商品、劳务、资本、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或生产成果能畅通的流动和合理有效的配置。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和内部贸易大规模增加,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第三,跨国公司开拓了区域贸易的新领域,扩大了国际贸易的流通量。
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内部化贸易。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的相互生产要素,生产成果和信息的交流。在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区域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左右。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促进了区域贸易的发展,繁荣了区域经济。理论重点
1、区域经济需要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3、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吮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重要性
今天区域经济决定了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必将取代地缘政治成为地缘战略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地缘政治与国家利益之间找出最佳的平衡点,现实的摆在了共和国的决策者面前。但发展仍然是我们的核心任务,绝不能动摇。但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发展国防力量,确保在领土主权,霸权主义侵略、干涉、威胁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是保障发展的根本。中国现状
2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
006年05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一季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呈现东部快于西部、西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东北的态势,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差距均有所扩大。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四类主体功能区。“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过去只是粗略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东部加快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更侧重于一种要求和理念,而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把理念变成了能够有效操作和运行的模式。”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俞国生代 表认为,这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增强了规划的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一季度,中国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GDP)分别增长14.0%、12.7%、12.2%、11.6%,均比上年同期有所加快。东部地区与西部、中部、东北地区之间的差距由上年同期的0.6、0.8、1.8个百分点扩大到1.3、1.8、2.4个百分点。
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王新怀此前在“中国-欧盟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上表示,目前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短时间内难以缩小。中国四大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15%,东部最快、东北最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在25%以上,西部、中部、东部增速均同比有所提高,东北下降;进出口贸易增速均超过12%,西部、东部增速同比提高,东北、中部下降。
统计显示,1978年至2005年,东部GDP占全国比重已提高了11.8个百分点,而其他区域所占比重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遭遇边界困扰
从世界经济的实践看,政府经济规划的作用是在尊重市场作用基础上弥补市场的缺陷,任何“布局天下”或“强行引导”的行为都可能产生出负面的结果。
2006年12月,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相继召开。一时间,区域协调风起云涌,令人为之额手称庆。然而,区域经济并非真正的协调,此中,种种丝缕纠结、难以厘清的“边界困扰”为祸不少。
在沪苏浙座谈会上,中国第一个区域规划草案——长三角区域规划送审稿浮出水面。但部分规划专家却指出,这个目前被发往相关省市征求意见的草案集中关注了生产力总体布局与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语焉不详。至于造成这一状况的主因,是编制人员在政府与市场边界分割问题上认识不清。
这一判断正确与否目前尚难辨明,但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上,确实在不少地方存在有含混与模糊之处。譬如,区域内城市分工互补、错位发展问题。这个提法表面上合情合理、逻辑清晰,但实际上,如何分工、如何错位,通过什么分工,通过什么错位……一系列疑问目前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答案。
根据有关人士透露的消息,关于这个问题,在编制长三角规划草案的专家组内部也曾有过激烈争论。一种观点是,规划应该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进行相对明确的划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规律行事,规划不会有执行力,划定某具体城市要发展什么产业会导致长三角出现“经互会”的状况。
这一争论的实质涉及了一个长期存在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政府如何把握调控经济的尺度。如果把争论中的城市这一基本经济单位替换为某一个具体城市的下辖区县或乡镇,争论就会转换为地方政府在当地具体产业布局中应起什么作用问题。而这一问题正是中国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普遍问题。
毋庸讳言,当下,虽然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但地方政府并没有完全退出市场竞争。在江苏南通,一个规模颇大的国际家纺城横跨通州、海门这两个县级行政区。结果是,虽然这个家纺城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整体,但两个行政区却都在各自做规划。就连家纺城的名字,相关地方也在争,通州方面要叫中国通州国际家纺城,海门方面则要冠中国海门字样。
这一地区间竞争的格局在国内几乎所有地区都有存在。出于政绩、财政收入等方面的考虑,地方政府依旧把自己当作竞争的主体,而不是协调的主体。进而,在主导产业、产业集聚等地方经济核心要素的管理上,政府倾向于以规划形式予以控制,其中不少还会产生出“指点江山”、“布局天下”、“凭空造集聚”的冲动。遗憾的是,从世界经济的实践看,政府经济规划的作用是在尊重市场作用基础上弥补市场的缺陷,任何“布局天下”或“强行引导”的行为都可能产生出负面的结果。
runsly发布于 2022-02-17 21:07:11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