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商


概念
  xínɡ shānɡ
  行商
  ◎ 行商 hángshāng
  [badger] 昔时获准贩卖粮食的商人
  ◎ 行商 xíngshāng
  [dustyfoot;pedlar;itinerant trader] 外出经营的流动商人
  xínɡ shānɡ
  行商
  1.经营商业。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仕宦之身,天涯海畔;行商之身,南州北县。” 艾青 《骆驼》诗:“他们从塞外带来黄金白银,又从南方运回了异国机械的产物;而骆驼做了他们行商的船只。”
  2.外出经营的流动商人。“坐商”的对称。 唐 韩愈 《祭湘君夫人文》:“居民、行商不来祭享,辄敢以私钱十万修而作之。” 宋 范成大 《题南塘客舍》诗:“君看坐贾行商辈,谁复从容唱《渭城》?” 清 顾炎武 《钱粮论上》:“今若於通都大邑行商麕集之地,虽尽徵之以银,而民不告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唐 朝后期,皇室通过行商征购宫廷需用的货物,称为‘宫市’。”参见“ 坐商 ”。
  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为“行商”,事情政府特许的专营进出口贸易的中国商人。行商贸易
  行商,包括帮客、厢客、边客、摊贩等。帮客,也叫“帮会”,是带着货物长途贩运的团体。其中,有些是以同乡关系结成帮的,如京帮、津帮、山东帮、山西帮、川帮、陕帮、泾阳帮等。有些是因所贩运的货物种类结成的,如盐帮、粮食帮。也有因运输工具而结的,如车帮、马帮、船帮。每一队帮客中,都有首领指挥一切。帮内都有各自的规矩。厢客和边客,是两种特珠的行商。摊贩将作专节记述,在此不赘及。

一、粮食帮

  旧时,关中西部,如乾县、礼泉、岐山一带的农民,常以村庄为单位,结成商队,在陕、甘两省之间贩运粮食,他们把关中的小麦运抵甘肃,而将对方的养麦、谷子、食盐等贩回陕西。其运输工具,主要是“狗脊梁车”,这是一种独轮手推车。他们之所以要结队而行,主要是为了途中彼此有所照应。他们的队伍离开家乡时,要在村口烧一堆火,人人都要从火上跃过。他们认为这样会把鬼吓跑,会使商队一路平安。 贩运途中, 商队常在天麻麻亮时上路,直到半夜三更才入旅店投宿。他们说:“不怕慢,单怕站(停),一站就是二里半。”所以他们宁可在路上走慢些,也要尽量缩短途中休息时间。由于劳累过度,所以语言生硬、冷、犟。他们聊天时,局外人会以为是在吵架。粮食运到目的地后,趸卖给当地的庄主(坐商),由庄主零售。

二、盐帮

  旧时,陕西省的盐帮,分头贩运食盐。花马池,在定边县城西北约13公里的盐场堡,蕴藏着丰富的食盐,是陕西省唯一的池盐产地。从明代起,这里食盐的行销已有固定区域,以陕北和关中为主。盐帮南下贩盐时,都用毛驴驮运。来往于关中一宁夏之间的盐帮,用“板轱辘车”(一种平板车)送输。来往于陕南一四川,陕南一甘肃南部的盐帮,因道路崎岖,不易驮运,无法行车,都背运。清代严禁走私食盐。所以盐帮秘密贩运,有些盐帮雇刀客护送。人民国后,官府允许在交税后自行出售,盐帮公开化,盐价下跌。

三、酒帮

  旧时,陕西省勉县有一个“盐酒行”,专门收购甘肃酒帮、盐帮的商品进行批发。酒帮从甘肃省徽县贩运大曲酒。徽县与陕西省略阳县相邻,座落在丛山峻岭之中,道路崎岖难行。酒帮多用酒篓装徽县大曲,背负而行。每人手持一个丁字形的“搭杵”。如感觉累时。便将搭杵支在酒篓下面就地休息。他们多脚穿麻鞋,腿裹粗毛绑腿,人称“毛家呆”。酒帮多由二三十人组成。每一帮有一个领头的,由他发号施令,说歇就歇,说行就行。帮客们带有干粮,饿时就冷水而食。到达目的地后,住在商行为他们准备的草铺上,可以在公用厨灶上做饭。商行的伙计要用铁签在酒篓盖上戳一个小眼,用麦杆吸酒品尝,经查认为合格后,方付钱给酒帮。酒帮临走前还要烧香叩头拜神灵,祈求保佑一路平安。

四、船帮

  陕西省汉江、丹江船运发达,旧时多有船帮。帮内讲江湖义气,提倡有福共享、有难同当。船帮忌讳很多,例如:忌言“沉”,所以船帮首领不可姓陈;忌言“翻”,因而吃鱼时忌翻个;为了避免联想到船底朝天,忌讳倒扣放置碗、盆;为了不致联想到船破,忌讳吃饭使用破碗。旧时,帮会有会馆,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帮客聚会或寄宿。清朝末年,丹风县龙驹寨商业行分为盐帮、河南帮、坐地帮、船帮等,其中船帮地位最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逢会,与会期间,其它帮会经常侮辱船帮。 有一年, 船帮因风雨阻隔,未及洗脚便匆匆到会。其它帮会借机刁难,诬称船帮是“花腿子”、“下贱帮会”,激起船帮义愤。船帮当即邀约所属500余船户和搬运工人,集资兴建自己的会馆,规定从每运一件货物的报酬中抽三个铜钱,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光绪十七年(1891)建成了会馆——平浪官,俗称“花庙”。花庙规模宏大,木雕精美,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unsly发布于 2022-02-17 19:48:20 知识
上一篇:贸易技术壁垒下一篇:贸易大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