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温·杨的有限度的边干边学模式

阿温·杨(Alwyn Young)在1991年 《边干边学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效应》 和1993年《发明与有限的边干边学》两篇文章中,修正并扩展了已有的边干边学模式和发明模式,提出了一个有限的边干边学与发明相互依存的混合模式。

基本假定


1.假定使用在特定生产过程中的任何特定产品生产的学习潜力是有限且有界的。当一项新技术产生以后,边干边学会经历一个从活跃、减缓到最终停止的过程。

2.阿温·杨有限的边干边学模型在发明模式中引入了不确定因素,阿温·杨假定新技术刚发明时劣于已取得极大化生产率(即达到边干边学上界)的成熟的旧技术,并且这种‘‘劣势边际”是新技术超出社会累积的学习经验程度的递增函数。

3.假定为了实现新技术的巨大生产性潜力,发明率与学习率是相互依赖的。发明率与学习率共同决定了新技术的生命周期及其贴现利润。

4.假定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需要现期消费有成本的牺牲,即使资源从产品生产中再配置到研究活动中。为使从事有成本的研究活动有足够的刺激,还假定每一成功的创新者可获得发明的无限专利。

5.假定生产经验能带来更有效地生产产品的新知识,并且这种由生产经验产生的知识不能被经济主体占有。

  

有限的边干边学模型在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1.自由贸易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加快,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放慢,并且经济增长率差距是技术进步率差距的平方。

在自由贸易下,这两种经济竞争最激烈的区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先进的商品(即那些还在经历边干边学的商品)与发达国家最落后的商品(即那些边干边学已耗尽的商品)。这种竞争的作用是非对称性的,一方面,它促使发达国家的生产要素从其低级产业转人边干边学正在发挥作用的产业;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则从其高级产业转人边干边学已耗尽的产业中。因此,即使发展中国家从贸易中获得了静态收益,但却失去了技术进步的动态收益,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代价经历了更快的技术进步。

2.阿温·杨有限的边干边学模型解释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技术转移和国际分工中的关系。

阿温·杨有限的边干边学模型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技术转移关系有效地解释了二者在国际分工中的关系。二战以后,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垂直分工到产业内水平分工,再到产品内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一方面,当今国际分工内容呈现多层性,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各种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分工,也包括同一产业同一产品的价值链上具有不同要素密集性质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分工。同时,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的主体。传统以国家为主体的分工已明显弱化,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通过内部分工体系将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分别安排在位于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中,充分发挥每个子公司所在国的比较优势,以适应产品价值链中各环节的要素密集性质。另一方面,国际分工的实现方式也具备了多样性特征,从单纯依赖外部市场上的国际贸易实现分工,转向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并存的多元格局。国际分工总体上仍带有不平等性,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不仅拥有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且还控制着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金融组织,主导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发达国家正是利用这些“优势”拉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因此,当代国际分工的形式逐渐呈现出金字塔结构,目前的发展中国家处在这一金字塔的底部,这种分工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的要素禀赋,处于最顶层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次是以东南亚、中东地区为代表的资本、资源密集型产业;处于底层的是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土地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贸易和分工格局不仅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只能控制生产中的低附加值加工环节,也面临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诉讼及发展中国家之间彼此更低成本的竞争等。

3.阿温·杨有限的边于边学模型启示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发展路径不能停留在边干边学已经耗尽的产业中,要从引进、消化、吸收逐渐转人技术创新,这样才能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的理论,新技术先是在发达国家被发明和创造出来,并被初步商业化之后表现其生产能力;然后,发展中国家或多或少地吸收和利用这些在发达国家边于边学已经耗尽的技术,提高其生产能力。因而,发展中国家就成为发达国家基于生产要素成本上的考虑而选择的生产加工基地,其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却始终徘徊在边于边学已耗尽的产业中而得不到提升。我们知道,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是不同的。当一种新技术用于生产制造出一种大大优于现有产品的新产品时,发明国便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这种优势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模仿使技术差距消失。

对于技术进步国家来说,从贸易伙伴国产生对该新产品的需求开始到完全能够模仿生产为止的时期内,一直具有向贸易伙伴国出口的机会。在贸易伙伴国需求产生以后到能够开始生产以前,技术创新国具有垄断优势,在贸易伙伴国开始生产到完全掌握新技术即掌握滞后期内,技术创新国家具有绝对优势。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国家越是能较早地在贸易伙伴国创造需求,依靠垄断优势的贸易利益就越大。对贸易伙伴国来说,新技术能否与本国要素优势相结合,变进口为出口对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因此,技术进步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它根本上不取决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的状况,也不取决于传统的比较优势。但在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内,发明国可以获得较大的贸易利益。随着各国的模仿,新产品的生产会在所需要素相对富裕的国家间转移,而形成另一种对外贸易格局。由技术决定的对外贸易格局又让位于由要素禀赋决定的贸易格局c3]。此时,发展中国家并不能实现技术创新,只能通过技术引进或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等有效利用本国富裕要素的方式来改变出口结构。

形成这种现代高技术产品贸易格局动态变化的原因在于,在这些产品从投人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的各个阶段上,不同的生产要素投人先后在生产中占有首要地位。在产品从无到有的发明时期,研究与开发的经费、科研条件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些投人会在产品最初阶段的高价格和专利技术转让中得到超额补偿,这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利益;在形成较大市场,大规模生产成为需要和可能时,生产技术、资本及熟练劳动力成为主要生产投人物,技术、资本或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利益表现突出。在最后阶段随着技术扩散的进一步扩大,该产品的技术已经陈旧,则普通劳动力成为主要生产投人,劳动力低成本构成优势,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特点代替了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得较大的贸易利益。

在整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从引进、消化到吸收获得的是生产能力的提升,而发达国家则始终占据着提升技术能力的位置。要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从引进、消化、吸收逐渐转人技术创新阶段,提升技术能力。

参考资料


袁正明.阿温·杨有限的边干边学模型在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runsly发布于 2022-02-17 10:36:21 知识
上一篇:CGE模型下一篇:埃奇沃斯盒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