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

概述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010年8月,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

提出背景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诤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低碳经济目的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低碳经济的起点是统计碳源和碳足迹。二氧化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电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增长最快的则是汽车尾气排放,占比25%,特别是在我国汽车销量开始超越美国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排放占比27%,随着房屋数量的增加而稳定的增加。

内涵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说,发展低碳经济就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延缓气候变暖,所以就能够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所谓低碳经济引,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实现方法

  随着“低碳”话语的出现,现在“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低碳网络”、“低碳社区”——各行各业蜂拥而上统统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为一种时尚。为更好地规范“低碳经济”扎实、有序推进,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降排指标得以实现,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引。
  首先,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庄严的承诺,同时也是十分沉重的责任。一方面,它标志着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它标志着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从企业到个人都必须成为这一场革命的当事人、参与者、奉献者和受益者。
  其次,抓好试点和典型。
  目前,深圳成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第一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住建部支持将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最新政策和技术标准优先在深圳试验,引导相关项目优先落户深圳,并及时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深圳负责承接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技术标准和示范任务。同时,住建部支持深圳市将每年一次的“光明论坛”提升规格,使其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低碳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平台。在条件具备的省市、地区、行业中及各省,都应有目的的选择试点和典型,扎实推进,建之有效,确保我国经济在低碳经济促进下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成立专门机构指导“低碳经济”。
  推行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要改善环境,形成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重。行政手段是引导,法律手段是规则,经济手段是平衡。因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最终是要靠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解决。为确保全社会都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使“低碳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并顺利完成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秩序和生存方式的革命,国家完全有必要成立“低碳经济指导机构”。
  第四,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保证“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出台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资金配套政策;完整的技术理论;系统的产业、产品认证及检测标准以及加速人才培训。
  第五,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为了实现低碳,停止发展与低速发展都不可取,惟有加速发展,同时提高我国在低碳经济与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不仅仅是需要去郑重承担起来的一份责任,它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机会,必须在转型、转变中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第一个规模达50亿元的杭州市“低碳产业基金”就是政府主导的典型的低碳产业,其投资方向是三大类:即为“高碳改造、低碳升级和无碳替代”。高碳改造包括节能减排;低碳升级包括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升级原有设备;无碳替代包括新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等。
  第六,处理好“一抓”“三防”关系。
  “一抓”就是抓低碳经济建设;“三防”就是防一哄而起、防乱上项目、防浪费。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必须在开始时就让各级政府、行业、社会头脑清醒、思路明确、认识一致、步调统一。
  第七,认真做好宣传教育普及及舆论监督工作。
  各级政府应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利害关系,经常向社会通报减排进展、成效与不足,同时要组织媒体配合政府号令及时进行相关报道和揭露。开通低碳经济网络专线,搭建老百姓与政府勾通的桥梁,发挥人民群众“低碳经济”主人翁作用。
  第八,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在低碳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各级政府在新上项目、投资方向、减排成效等工作中,充分尊重人大、政协的审批、监督权力和作用。除经常组织代表、委员视察新上低碳经济项目外,在每年两会上都应由政府向代表、委员通报“低碳经济”运行情况、“低碳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及“低碳经济”对人民幸福度的贡献率。
  第九,将“低碳经济”绩效纳入政府、公务员政绩考核核心内容。
历史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初,保定市政府已经提出了太阳能之城的概念,计划在整座城市中大规模应用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以降低碳排放量。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
  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8年1月28日,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入选的2个试点城市。   根据WWF和保定签订的《合作备忘录》,在“新能源产业带动城市低碳发展”的原则下,双方的合作将重点集中在:新能源产业及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引入;保定市成功经验的国内外推广;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能力建设。   WWF将通过项目促进保定可再生能源及能效产品的出口和应用,对项目进行国内外宣传和推广,并为项目提供部分资金支持。保定市政府则将为项目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和人力物力,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008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2008年,应低碳经济的趋势,深圳市宗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开发了新的项目《减碳技术咨询服务》,并与服务企业近百家。项目包括评估减碳空间、实施减碳措施、评价减碳效果、形成减碳报告。
  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还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2008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他认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他建议应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研究。
  2009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2009年,深圳市能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参加沃尔玛2009年供应商能效提升项目启动大会并作大会发言。与会者对提出的低成本节能思路和方法非常感兴趣,给予了积极评价,纷纷咨询。 作为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实施了一项可持续发展计划,作为计划的一个部分,要求其供应商2009年相对2007年单位产品能耗下降7%,2012年下降20%。 鉴于大多数供应商对达成节能目标可能缺乏方案,沃尔玛本次大会也邀请了十几家能源服务商为供应商提供节能咨询服务。 深圳市能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凭借顾问多年的服务经验,可以为企业的节能减排,提供优质的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6月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2009年12月,深圳市高交会中,深圳市宗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节能减排诊断服务、节能量验证、ISO14064GHG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盘查、减排、验证服务商也参加在其中,有5年历史的宗兴环保是首次参加高交会,他们原来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专业市场,现在要面向大众市场了。刘董解释说:“就象我们每年要做体检一样,企事业单位的节能减排设备同样需要经常体检,而我们扮演着‘体检医生’的角色,帮企业查出病源,然后向他们推荐最新、最可靠、最合适的换代设备。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能源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每个企业都有30%以上的节能空间。我们诊断过的300余家企业,百分之百存在不同程度的节能、节水空间,在实施了改进方案后不但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我们将以‘低碳经济导航’为经营使命,矢志成为低碳技术服务行业的领先者,企事业单位身边的‘节能减排医院’”。2010年由深圳市宗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举办的ISO14064-1:2006GHG温室气体排放盘查、验证研讨会将于3月12日在深圳市留学人员(龙岗)创业园召开,欢迎低碳技术服务者踊跃报名参加。
  2010年3月11日,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杨金贵在《北京财经周刊》发表文章《2010,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来临》,指出: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出现,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的大方向,更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引起广泛关注。
  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2010年4月,当各大国际会议开始关注地球“健康”、探索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当“地球一小时”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参与,4月22日第41个“世界地球日”的到来,又一次唤起了人们爱护地球母亲的拳拳之心。

学者观点

  张坤民:采用低碳经济的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如果能在中国付诸实施,许多环境与发展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
  钱志新: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将迎来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
  牛文元: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李旸: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中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叶文虎:中国文化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由来已久,即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企业经营,应当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肩负起社会责任。
  陈佳贵:保护气候已经刻不容缓。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应当,而在于谁和如何采取行动。实现低碳经济要求人类行为方式上的转变,以避免奢侈和浪费的碳排放。
  何建坤: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
  夏堃堡:低碳经济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一种是低碳消费,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潘家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不可能在减排方面“唱高调”,应强调节能优先,从节能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致性上,强调低排放发展。
  胡鞍钢: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
  张世秋: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庄贵阳:低碳经济区将成为中国下一次工业革命的示范区、未来中国大规模经济转型的实验地。低碳经济区的建立与否及如何建立,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政治远见和政策水平。
  张世钢: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各利益悠关方应当 建立创新型伙伴关系,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林辉: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礼德”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通道。
  鲍健强等:我们既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入手,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也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寻求节能途径,推广节能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邹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在即。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国谈判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接受大公报专访时指出,碳排放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稀缺的战略资源,中国必须像扞卫领土一样寸土必争,扞卫碳排放的「新边疆」。同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很多挑战,必须冷静对待,防止大跃进。
  杨金贵:低碳经济将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观,低碳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出现,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的大方向,更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重要途径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
  今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来人们盛行便利消费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这一嗜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单让公众理解“限塑”意义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这只是“单维型”环保科普意识。其实“限塑”的意义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关联型环保意识不仅能引导公众明白“限塑就是节油节能”,也引导公众觉悟到“节水也是节能”(即节约城市制水、供水的电能耗),觉悟到改变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
  今年第一季度全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SUV同比增长48。8%。与此相对照,不少发达国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概反对小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在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使3000至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使1。8万公里。国内人们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成了炫耀型消费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辆私家车将周围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另方面,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减肥群体又嗜好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进行瘦身消费,其环境代价是增排温室气体。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
  低碳饮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主要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目前我国国民的日常饮食,是以大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形式和“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而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产生,长期还会有保持体型、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减缓衰老等益处。但由于目前国民的认识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限,不能立即转变。因此,低碳饮食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不过相信随着人民大众普遍认识水平的提高,低碳饮食将会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四大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数字说话

  二氧化碳与碳的换算 :
  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3.67吨二氧化碳。其计算是这样的:碳的分子量为12,二氧化碳的分子量为44,44/12=3.67。
  CO2排放量的计算:
  CO2排放量计算关系式 Q=(E×A-B) ×R×44/12
  其中:Q — CO2排放量(t);
  E — 能源消费总量(MJ);
  A — 单位能源含碳量(t-C/MJ);
  B — 固碳量(t);
  R — 氧化率。
  能源消费实物量折算为能量单位,即 E=α×E0
  其中:α—能源折算系数(MJ/t)
  E0 —能源消费实物量(t)
  能源含碳量=E×β
  其中:β—能源潜在排放系数(t-C/MJ)。
  根据能源含碳量= E×β=E×A,所以β=A
  固碳量=固碳产品产量×单位产品(能源)含碳量×固碳率
  净碳排放量=E×β-B=E×A-B
  实际碳排放量=(E×A-B)×R
  实际二氧化碳(CO2)排放量=44/12(E×A-B)×R
  能源折算系数,我国能源的地位发热值是以Kcal / kg(kcal / m³)为单位进行计算的,现在我们要换成GJ/ t为单位或GJ/ m³为单位进行计算,这样我们要按1cal=4.1868J 关系式进行折算。

低碳产业
概述

  到 2020 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据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
  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地区一直单纯强调GDP的增长,如今减排目标公布后,这种局面就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由此也需要新能源行业更快地发展与成熟。
  现在国家正在制定新能源行业的振兴规划。规划将全面提升和发展新能源行业,包括创新能力,产业应用。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风电、太阳能产业链,形成了产业的群体,
  比如,光伏电池从最前端的硅材料,到生产多晶硅的原料,到铸锭、切片,生产电池,到生产组件,到建立电站,有完整的产业群,通过政府宏观政策推动和市场机制的导向下,我们的基础力量已经开始形成了。
  但是,与此相对应,传统行业的既有发展模式将遭到严峻挑战。除了传统的钢铁、水泥、电力、铝业等排放大户外,航空业也将可能遭受挑战。鉴于全球航空业每年大约排放6.5亿吨二氧化碳的现实,欧盟已经做出规定,在2012年以前,所有进出欧盟市场的全球2000多家航空公司都必须承担减排责任。这意味着包括国航、东航、南航在内的11家拥有欧洲航线的国内航空公司都将付出巨额成本。
  因此,我们需要要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我国产业链的价值分布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这一分布。
  首先是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低碳化”;其次是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

  同时,要推进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碳交易市场从资本的层面入手,通过划分环境容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而碳市场的存在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
  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它本质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总之,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必将是未来各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必须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经济迈进。
  

无氟变频空调低碳产业链

  有中国制造业巨头海尔率先发起全球低碳行动,主导组建了全球首条“无氟变频空调低碳产业链”。首批加盟成员共八家,均是拥有全球顶级研发能力的供应商,包括三菱、霍尼韦尔、金龙、三花、菱电、松下、台达、瑞萨等。这一全球性产业链,以“双百方针”(即定频空调100%一级能效、变频空调100%无氟)为指导,彻底颠覆了传统供需模式,代之以用户需求为起点、即需即供的模块化新模式,将全面加速普及无氟变频空调,为全球用户提供舒适空气最佳解决方案。
  对此,作为目前中国可对企业减碳状况进行“测量、报告、核证”资质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做出高度评价。陈伟副主任表示:海尔空调的这一举动不仅是助力全人类、全球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次伟大创举,标志着中国企业成功向低碳经济进军的开始,更将为国内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经济藻及能源藻产业

  藻类的养殖是对二氧化碳最快的消耗,比如说生产天然虾青素而养殖的雨生红球藻(一种单细胞的经济藻),每100ml的藻液要消耗18g左右的二氧化碳,藻类是一种浮游植物,在其生长繁殖的过程中除了少量的氮、磷、钾外绝大部分需要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转化为藻类的细胞壁、以及脂类和多糖类,因此大力发展经济藻以及产油的能源藻是消耗二氧化碳“变废为宝”的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煤、石油是碳氢化合物经过千万年的演变而来,养殖藻类就是缩短这个变油的进程。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充分利用CO2光合作用变成生物柴油,好处是消耗了CO2,变成了储藏的我们急需要的能量,关键是其效能远远大于普通植物对CO2的消耗量以及对太阳能的利用。荒山滩头均可养殖经济藻和能源藻类,而且可以立体养殖。因此值得大力发展。
  

创意设计产业

  工业设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绿色智力产业,具有与生俱来的低碳经济优势。“工业设计”一直被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作为核心战略予以普及与推广。工业设计被称为“创造之神”、“富国之源”。
  工业设计创意产业与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6 1”产业利润高端【品牌、研发、销售】分享产业净利润90%。创意设计、核心技术、销售渠道、品牌位于产业利润的金字塔顶,研发设计的缺失导致中国战略缺失。产品设计产品研发一直为中国的薄弱环节,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之软实力必需确立研发设计战略。 中国设计创意产业中,工业设计是最具潜力领域之一,同时最需迫切发展的也是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改变中国经济“全球制造工厂”角色,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工业设计公司凭借智力创造附加值,处于产业链上产品设计研发领域,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设计附加值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产品的利润空间。但当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时,企业只有靠加大产品工业设计含量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引入工业设计,延展工业设计产业链,构建产品完整生命周期产业链,促进整个产业集群的产业升级。
  中国在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之后已将工业设计列为政策资金等重点支持的高技术服务业,中国鼓励工业企业将可外包的设计业务发包给工业设计企业,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加大对工业设计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工业设计企业开展业务。杭州良宇工业设计公司之工业设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理念切合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趋势。世界经济转型期工业设计公司肩负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转变“世界工厂”角色、实现经济结构升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担。
  工业设计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综合品牌价值的关键手段。对低利润的制造业来说,工业设计不仅可以为企业提升品牌美誉度,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应变能力,工业设计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品牌维系其消费者忠诚度的工具。当技术同质化时代来临,工业设计将开始代表着企业的质量水平技术水平,成为制造企业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工具,制造企业市场策略的重要延伸。良宇工业设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工业设计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筹码,工业设计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低碳,有助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还有利于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解决啦民生问题。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同时也符合我国接与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产业革命

  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来临
  在2010年两会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同时指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
  这都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之路"指明了方向。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倡导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世界各发达经济体都把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新能源、新的汽车动力、清洁能源、生物产业等作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新的增长点。奥巴马上任之后就在美国国内积极推动气候立法,令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ACES)。欧盟提出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环保项目和相关就业,支持欧盟区的绿色产业,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在2009年7月公布的低碳转型规划中,明确提出企业要最大限度地抓住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机遇,在经济转型中确保总体经济资源和利益的公平分配。日本则制定了"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的经济发展战略。
  由此不难看出,低碳经济将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观,低碳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出现,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的大方向,更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日盛。我国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大国责任,重要的体现在减排与发展低碳产业方面。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这个承诺,充分反映出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责任,作为能源消耗和生产大国,这一承诺无疑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敲定了经济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但同时也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在我国,由于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几乎涵盖了GDP的支柱产业。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也一时难以改变。
  因此,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就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重点问题。国家也势必将出台一系列扶植政策,以继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同时逐步在税收、财政等方面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
  在即将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中,资源能耗低也是关键的选择条件,目前已经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作为未来的战略性产业,给予重点扶持。企业需要做好一切准备迎接这一变化,将低碳经济纳入战略规划。
  做好低碳经济规划在未来将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如果期望在此次转型契机中获得先机,就必须现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战略。
  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汇丰(HSBC)的一项研究显示,2008年,全球气候变化行业中的上市企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的营业总额达到了5340亿美元,超过了5300亿美元的航天与国防业的营业总额。
  尽管全球出现了经济衰退,但低碳行业2008年的收入仍大幅增长了75%。这一增长速度更超过了《斯特恩报告》(Stern Report)中的预测。这份里程碑式的报告预测到2050年时,低碳商品和服务行业的年收入将达5000亿美元。
  在《2009年胡润低碳财富榜》上,低碳榜上榜人数达20人,低碳经济的财富效应已经显现。
  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同于政府和民众的作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企业应关注国家气候方面的政策,并在"低碳经济"方面进行战略性投资。要大量应用减少排放的技术,同时跟踪国际制度、国内政策的发展,并对可能制定的制度超前部署。
  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我国将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在发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2010年,在中国低碳经济之路上,企业须未雨绸缪,积极准备,以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作者:杨金贵,现任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跨国商务精英俱乐部秘书长、跨国在线总策划、《世界杰出华人与商业文化》副主编、《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年鉴》编委、高级商务策划师。)

节能意义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低碳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节能减排的计算方法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3.67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44/12=3.67)。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3.67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发电厂按使用能源划分有几种类型:一是火力发电厂,利用燃烧燃料(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所得到的热能发电;二是水力发电厂,是将高处的河水通过导流引到下游形成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三是核能发电厂,利用原子反应堆中核燃料慢慢裂变所放出的热能产生蒸汽(代替了火力发电厂中的锅炉)驱动汽轮机再带动发电机旋转发电;四是风力发电场,利用风力吹动建造在塔顶上的大型桨叶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称为风力发电,由数座、十数座甚至数十座风力发电机组成的发电场地称为风力发电场。
  以上几种方式的发电厂中,只有火力发电厂是燃烧化石能源的,才会产生二氧化碳,而我国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国家(据统计,2006年全国发电总量2.83万亿kWh,其中火电占83.2%,水电占14.7%),同时,火力发电厂所使用的燃料基本上都是煤炭(有小部分的天然气和石油),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49%用于发电。
  因此,我们以燃烧煤炭的火力发电为参考,计算节电的减排效益。根据专家统计:每节约 1度(千瓦时)电,就相应节约了0.4千克标准煤,同时减少污染排放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CO2)、0.03千克二氧化硫(SO2)、0.015千克氮氧化物(NOX)。
  为此可以推算出以下公式计算:
  节约1度电=减排0.997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272千克“碳”
  节约1千克标准煤=减排2.493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68千克“碳”
  节约1千克原煤=减排1.781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486千克“碳”
  (说明:以上电的折标煤按等价值,即系数为1度电=0.4千克标准煤,而1千克原煤=0.7143千克标准煤)
  根据相关资料报道,CO2(二氧化碳)的碳(C)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中,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推荐值为0.67、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参考值为0.68、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参考值为0.69,与以上的推算值(0.68)基本相当。应该说,该系数与火电厂的发电煤耗息息相关,发电煤耗降低、排放系数自然也有所降低。
  用同样方法,也可以推算出节能所减排的碳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系数。
  3、节约1升汽油或柴油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根据BP中国碳排放计算器提供的资料:
  节约1升汽油=减排2.3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627千克“碳”
  节约1升柴油=减排2.63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717千克“碳”
  物质密度不同重量也不同,1升水重1公斤,原油1升=0.86公斤(1吨=1.17千升=7.35桶);汽油1升=0.73公斤;煤油1升=0.82公斤;轻柴油1升=0.86公斤;重柴油1升=0.92公斤;1升蒸馏酒=0.912公斤。为此推算:
  节约1千克汽油=减排3.15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86千克“碳”
  节约1千克柴油=减排3.06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83千克“碳”

商务部将打造“低碳示范工程”
概述

  近期,商务部将选择1—2个城市打造“低碳示范工程”:即在城市开发区设立低碳产业示范园区,研发生产薄膜太阳能等低碳产品;同时在该城市商业核心区打造一个“零排放”绿色中心商务区,商务区内建筑应用的产品正是来自于产业园区,最终实现“两区联动”发展。南京、杭州等城市已经展开了对该项目的争取。

“零排放”商务区什么样?

  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副司长孙鹏介绍,根据规划,绿色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的核心区,面积不低于1公里。区内以高档商用写字楼、高档酒店、高档公寓为主,配套购物中心、娱乐服务设施。
  商务区内,所有的建筑玻璃均采用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玻璃幕墙,顶部采用晶硅太阳能电池发电。建筑物内使用LED节能灯照明,运用太阳能光热技术供应热水、运用地源热泵等调节建筑内温度和湿度。建筑材料也要采用环保新材料。

  中心商务区内的土地实行对外招标,开发商在区内兴建的建筑按照《绿色中心商务区建筑技术标准》建设。

在同一个城市中实现“自产自销”

  “零排放”绿色中心商务区里的低碳产品、建筑材料从哪里来?
  原来,在该城市的开发区内,还将规划一个10平方公里的低碳产业示范园区,专门为绿色中心商务区的建设提供各种产品和技术支持。
  低碳产业示范园区鼓励薄膜太阳能、太阳能集热管、LED节能灯等相关企业入驻。园区的产业定位为,重点打造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光热、LED节能灯、建筑新材料、地源、水源等产业。
  把这些研发、生产企业聚集起来,我国希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两区联动”创意,国际上尚无先例

  孙鹏说,推动“两区联动”方案,是为了打破国内低碳产业发展的瓶颈。
  受成本等因素制约,我国多数低碳产业还停留在“重研发”的层面,有的产业如光伏,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在国内推广缓慢,产品主要靠出口。过于依赖国际市场、市场单一的后果是:产业特别容易受到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给产业发展埋下风险。
  他对业内相关企业发出邀请,希望大家积极参与“两区”的投资,开展国际、国内合作。绿色中心商务区在建设中,将保证示范产业园区内生产的产品,在商务区内得以全面应用。
  他同时展望,“两区联动”的创意,在国际上尚无先例,一旦打造成功,将成为我国低碳技术展示、推广、科普,甚至是旅游的全新平台。

低碳试点城市

  2010年8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中国将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试点工作。
  据发展改革委介绍,这些地区将承担下列具体任务: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
低碳经济链

  到 2020 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据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
  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地区一直单纯强调GDP的增长,如今减排目标公布后,这种局面就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由此也需要新能源行业更快地发展与成熟。
  比如,光伏电池从最前端的硅材料,到生产多晶硅的原料,到铸锭、切片,生产电池,到生产组件,到建立电站,有完整的产业群,通过政府宏观政策推动和市场机制的导向下,我们的基础力量已经开始形成了。
  但是,与此相对应,传统行业的既有发展模式将遭到严峻挑战。除了传统的钢铁、水泥、电力、铝业等排放大户外,航空业也将可能遭受挑战。鉴于全球航空业每年大约排放6.5亿吨二氧化碳的现实,欧盟已经做出规定,在2012年以前,所有进出欧盟市场的全球2000多家航空公司都必须承担减排责任。这意味着包括国航、东航、南航在内的11家拥有欧洲航线的国内航空公司都将付出巨额成本。
  因此,我们需要要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我国产业链的价值分布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这一分布。
  首先是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低碳化”;其次是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
  同时,要推进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碳交易市场从资本的层面入手,通过划分环境容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而碳市场的存在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
  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它本质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总之,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必将是未来各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必须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经济迈进。
  

runsly发布于 2022-02-17 08:52:17 知识
上一篇:高档消费品下一篇:生产过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