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贬值
概述
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是指减少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属量,降低其对金属的比价,以降低本国货币价值的措施;货币贬值在现代纸币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所需要的货币需求量即货币膨胀时,纸币价值下降。从国际角度看,货币价值表示为与外国货币的兑换能力,它具体反映在汇率的变动上。货币贬值对产量的影响是复杂的。从短期来看,在扩大出口商品的生产之前,国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就将下降,这是有助于收支平衡的。但是对实际收入较低的那些消费者,这种对内销商品需求的下降将同时伴随着对这些商品需求的增长,因为这些内销商品的价格比出口商品便宜。 主要作用 1、货币贬值在国内引起物价上涨现象。但由于货币贬值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生产,并且降低本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把它作为反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2、汇率工具常用于调节一国国际收支失衡,各国政府都希望使用汇率工具使失衡的国际收支恢复平衡,特别是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多使用本币贬值的策略,希望通过本币的贬值,一方面降低本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增强本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从而促进出口,增加出口额,另一方面,提高外国进口商品在本国市场的本币价格,降低外国进口商品在本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减少进口。总之,通过本币汇率的下调扩大出口,缩减进口,使贸易收支以至国际收支逆差缩小,恢复平衡,甚至出现顺差。
3、本币的贬值并没有及时或者根本没有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甚至恶化国际收支。加大了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现象历来就存在,但近年显得尤为突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的货币贬值均在30%—70%之间,贬值幅度之大实属罕见。然而,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却在相当长时期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近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土耳其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这些国家的货币也严重贬值,但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改善效应却不明显。与此相反,中国顶住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冲击,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实际上人民币汇率还稳中有升,但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却一年好过一年,外汇储备连年增长,从1997年底的不足1400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底超过2500亿美元。汇率贬值效应为什么失灵,人民币不贬值国际收支盈余反倒增加,这一问题值得大家认真探讨。
贬值原因 货币贬值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作为国际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它研究国际收支的决定因素,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消除失衡的调节措施等问题。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历来得到经济学家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们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探讨国际收支从失衡恢复到平衡的条件,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的政策主张,其中以弹性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吸收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最具代表性。
尽管各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大多没有专门探讨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问题,但各种不同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对运用本币贬值措施改善国际收支均探讨了应具备的条件,或前提条件或假设条件,当这些假设不成立或前提不满足时,其结论便会出现偏差,也就是“失灵”问题。对当代货币贬值调节国际收支效应失灵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因为这些假设不成立或前提不满足,作为解释变量能解释一些失灵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
分析方法
弹性分析法 弹性分析法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琼·罗宾逊根据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及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国际收支调节特别是货币贬值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的条件的理论,是最直接研究本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理论。弹性分析法的基本结论是:要通过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必须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condition),即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x)与本国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m)之和要大于1,也就是:em ex>1弹性分析法还有一些假设条件,与弹性本身有关的包括本国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分析研究当代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供给过剩,加上进口限额、进口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造成需求弹性不足,贬值国进口的多为高技术的生产设备或紧俏的生活必需品,对价格的上涨反应不灵敏,由于产业结构难以调整或闲置资源特别是资本有限,又难以形成足够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大,汇率变动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便难以避免。
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罗纳特·蒙代尔及哈里·约翰逊等人运用货币主义学说研究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理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接受和采用的主要理论即是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r=md—d 式中,日表示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md表示国内名义货币的需求量,d表示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日为正数表示国际收支顺差,r为负数表示国际收支逆差。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国内名义货币需求量,因此,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
货币贬值 在分析汇率贬值对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作用时,货币分析法认为,货币贬值首先会提高贸易商品的国内价格,并通过贸易商品与非贸易商品的替代作用,使非贸易商品的价格也会提高,物价水平的提高将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从而导致对名义货币余额需求的增加,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会通过出售商品和金融资产来满足增加的名义货币需求,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效应只有在货币供应缩减或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否则,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冲抵了由本币贬值引起的名义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国际收支将得不到改善甚至会更加恶化。
货币分析法关于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提出的政策建议,实际上是紧缩银根、紧缩需求,紧缩银根常常会带来经济萧条,也就是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国际收支平衡。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出了削减政府预算,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贬值国大都没有完全采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政府没有严格地限制货币发行,更使货币供给冲抵了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尤其如是。
吸收分析法 吸收分析法是由西德尼·亚历山大等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国际收支调 节理论,这一理论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研究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
吸收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b=y—a 式中,b表示国际收支差额,y表示国民收入,a表示总吸收,即一国的消费与投资之和。这一等式告诉我们,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状态。吸收分析法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一国货币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产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其次,出口扩张引起国民收入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并且,边际吸收倾向应小于 100%,贬值时增加的国民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吸收分析法还提出了自己的政策搭配方案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存在闲置资源,采用货币贬值政策与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搭配,如不存在闲置资源,则采用货币贬值政策与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用货币贬值的办法来改善国际收支。
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形成于20 世纪70年代的从经济增长的供给方面研究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相应政策主张的理论。结构分析法指出,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长期性的国际收支逆差,既可以是长期性的过度需求所致,也可能是长期性的供给不足所致,而长期性供给不足的原因往往是经济结构失衡。进口商品对收入的弹性高而对价格的弹性低,本国经济的增长不能拉动出口,而外国的经济增长却会导致进口的增长。因此,结构分析法主张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重点应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方面,结构分析法还认为,单纯的货币贬值实际上根本不能解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长期性的国际收支逆差问题。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经济起飞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发达国家产业大调整时期,它们以出口为导向,瞄准发达国家市场的空档,以低成本,低附加值产品大量出口,获得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时过境迁,国际市场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们的经济结构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经济结构老化、单一、落后是普遍现象。像巴西、阿根廷这些南美国家,本欲以进口替代政策改变国内的经济结构,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经济结构的改善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又大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经济发展迟缓,因此,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便在所难免。
产量影响 货币贬值 1、从短期来看,在扩大出口商品的生产之前,国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就将下降,这是有助于收支平衡的。但是对实际收入较低的那些消费者,这种对内销商品需求的下降将同时伴随着对这些商品需求的增长,因为这些内销商品的价格比出口商品便宜。如果货币贬值严重,象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那样,出口商品和内销商品之间可以替代的余地很小,那末对内销商品的需求将会急剧减少,因为可供购买这些商品的货币额将下降。如果消费者能随时用内销商品替代出口商品,那末对内销商品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将会引起内销商品价格的上涨,人们也将要求增加工资。这将波及到出口商品,减少这些商品相对价格的优势。到那时,就需要再一次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国内的开支。
2、要使出口商品的生产在全部劳力都完全就业的情况下增长,有关财政、金融政策也必须严格到足以压低需求、减少内销商品产量的程度。从短期来看,由于内销产品迟迟不得出口,最终会使这些产品的总产量下降,有些人会因此而失业,实际工资下降。当出口商品的产量增长时,失业的劳动力将会逐渐得到雇佣,但实际工资和应得的收入都会比以前低。
3、衡量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所带来的好处的关键是看它是否刺激了出口的增长。如果进口商品在货币贬值前就已匮乏,那么,货币贬值发生后,也就不会因为价格较高而使进口商品的数量象预期的那样萎缩,特别是在国内可能的替代品仍然有限的时候,更是如此。另外,出口商品的增长也需要进口更多的原材料以及主要设备、零部件来改造曾被忽视了的工厂,更新其设备。结果,从短期来看,国家收支的平衡问题,将会因货币贬值而极度恶化,因为进口贸易会即刻增长,而出口贸易在相当一段时间后才能发展。
解决方法 货币贬值 有两个办法可供当局选择来对付对外支付逆差:他们可以采取限制进口和外汇交易的办法,或者通过金融和物价政策以及削减开支和恢复生产有利可图的商品来减少赤字。
1、一个政治上优惠的途径是,通过限制进口那些不太关键的商品和外汇的游动,来直接减少贸易赤字。这种途径之所以好,是因为其真正利弊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才看得出来。这些措施在暂时减少外贸赤字的同时,并不能帮助恢复出口商品的创利率。事实上,这些措施最终还将使出口商品的价格再度下跌。这些措施也不能把国内开支压低到国家能够承担的水平。由于各种控制措施还不能影响通货膨胀这个根本问题,实际上,这些控制措施还常常使通货膨胀恶化,企业将转向生产更为有利可图的内销商品和进口替代品,因为这些进口替代品价格较高。这些商品价格高的原因是对进口实行了许可证和配额的做法。
2、限制进口商品和资本,对效率的危害特别大;这些限制性措施会使人们将资金转用到生产创利率高的内销产品上去(如进口商品的替代品),而不用到生产出口商品的效率较高的方面去,因为这些出口商品的创利率受到了国内通货膨胀和国内货币增值的约束而不得升高。即使降低进口货物的价值,这些限制性措施也会使人们倾向于把投资用于资本密集性技术。最终,国家对人们向国外的汇款、旅游业以及非传统商品的出口,采取特殊的汇率。这就违背了大家公认的做法,即增加外汇收入是需要实行鼓励价格的。在这种情况下,可选择的做法是通过采取相应的金融政策,使人们对商品和各种服务业的需求降到与国家收入相当的水平。同时促使国内的需求从进口商品转向内销产品,刺激内销商品的扩大生产。这些目的,只要对生产者实行一种需求管理即可实现。政府开支以及发放给私营部门的信贷,要减少到这样一个程度:即工资和物价要绝对降下来。这将降低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与生产内销商品相比,使出口商品的创利率得到提高。因为内销商品的价格随着需求量的下降而下跌,而出口商品的价格却原封不动。然而,如果相对物价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总的需求就必须进行大规模压缩。既然名义工资常常不会下降,那末,这种压缩的结果是造成实际上的失业和引起社会混乱。因此,这个途径很可能是缓慢而且痛苦的,对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来说,政治上也接受不了。 [1] runsly发布于 2022-02-17 08:07:10 知识
上一篇:国际货币合作下一篇:法定贬值
2、汇率工具常用于调节一国国际收支失衡,各国政府都希望使用汇率工具使失衡的国际收支恢复平衡,特别是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多使用本币贬值的策略,希望通过本币的贬值,一方面降低本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增强本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从而促进出口,增加出口额,另一方面,提高外国进口商品在本国市场的本币价格,降低外国进口商品在本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减少进口。总之,通过本币汇率的下调扩大出口,缩减进口,使贸易收支以至国际收支逆差缩小,恢复平衡,甚至出现顺差。
3、本币的贬值并没有及时或者根本没有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甚至恶化国际收支。加大了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现象历来就存在,但近年显得尤为突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的货币贬值均在30%—70%之间,贬值幅度之大实属罕见。然而,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却在相当长时期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近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土耳其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这些国家的货币也严重贬值,但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改善效应却不明显。与此相反,中国顶住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冲击,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实际上人民币汇率还稳中有升,但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却一年好过一年,外汇储备连年增长,从1997年底的不足1400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底超过2500亿美元。汇率贬值效应为什么失灵,人民币不贬值国际收支盈余反倒增加,这一问题值得大家认真探讨。
贬值原因 货币贬值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作为国际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它研究国际收支的决定因素,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消除失衡的调节措施等问题。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历来得到经济学家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们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探讨国际收支从失衡恢复到平衡的条件,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的政策主张,其中以弹性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吸收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最具代表性。
尽管各种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大多没有专门探讨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问题,但各种不同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对运用本币贬值措施改善国际收支均探讨了应具备的条件,或前提条件或假设条件,当这些假设不成立或前提不满足时,其结论便会出现偏差,也就是“失灵”问题。对当代货币贬值调节国际收支效应失灵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因为这些假设不成立或前提不满足,作为解释变量能解释一些失灵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
分析方法
弹性分析法 弹性分析法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琼·罗宾逊根据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及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国际收支调节特别是货币贬值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的条件的理论,是最直接研究本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理论。弹性分析法的基本结论是:要通过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必须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condition),即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x)与本国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m)之和要大于1,也就是:em ex>1弹性分析法还有一些假设条件,与弹性本身有关的包括本国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分析研究当代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供给过剩,加上进口限额、进口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造成需求弹性不足,贬值国进口的多为高技术的生产设备或紧俏的生活必需品,对价格的上涨反应不灵敏,由于产业结构难以调整或闲置资源特别是资本有限,又难以形成足够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大,汇率变动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便难以避免。
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罗纳特·蒙代尔及哈里·约翰逊等人运用货币主义学说研究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理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接受和采用的主要理论即是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r=md—d 式中,日表示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md表示国内名义货币的需求量,d表示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日为正数表示国际收支顺差,r为负数表示国际收支逆差。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国内名义货币需求量,因此,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
货币贬值 在分析汇率贬值对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作用时,货币分析法认为,货币贬值首先会提高贸易商品的国内价格,并通过贸易商品与非贸易商品的替代作用,使非贸易商品的价格也会提高,物价水平的提高将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从而导致对名义货币余额需求的增加,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会通过出售商品和金融资产来满足增加的名义货币需求,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效应只有在货币供应缩减或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否则,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冲抵了由本币贬值引起的名义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国际收支将得不到改善甚至会更加恶化。
货币分析法关于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提出的政策建议,实际上是紧缩银根、紧缩需求,紧缩银根常常会带来经济萧条,也就是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国际收支平衡。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出了削减政府预算,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贬值国大都没有完全采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政府没有严格地限制货币发行,更使货币供给冲抵了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尤其如是。
吸收分析法 吸收分析法是由西德尼·亚历山大等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国际收支调 节理论,这一理论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研究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
吸收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b=y—a 式中,b表示国际收支差额,y表示国民收入,a表示总吸收,即一国的消费与投资之和。这一等式告诉我们,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状态。吸收分析法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一国货币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产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其次,出口扩张引起国民收入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并且,边际吸收倾向应小于 100%,贬值时增加的国民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吸收分析法还提出了自己的政策搭配方案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存在闲置资源,采用货币贬值政策与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搭配,如不存在闲置资源,则采用货币贬值政策与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用货币贬值的办法来改善国际收支。
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形成于20 世纪70年代的从经济增长的供给方面研究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相应政策主张的理论。结构分析法指出,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长期性的国际收支逆差,既可以是长期性的过度需求所致,也可能是长期性的供给不足所致,而长期性供给不足的原因往往是经济结构失衡。进口商品对收入的弹性高而对价格的弹性低,本国经济的增长不能拉动出口,而外国的经济增长却会导致进口的增长。因此,结构分析法主张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重点应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方面,结构分析法还认为,单纯的货币贬值实际上根本不能解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长期性的国际收支逆差问题。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经济起飞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发达国家产业大调整时期,它们以出口为导向,瞄准发达国家市场的空档,以低成本,低附加值产品大量出口,获得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时过境迁,国际市场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们的经济结构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经济结构老化、单一、落后是普遍现象。像巴西、阿根廷这些南美国家,本欲以进口替代政策改变国内的经济结构,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经济结构的改善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又大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经济发展迟缓,因此,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便在所难免。
产量影响 货币贬值 1、从短期来看,在扩大出口商品的生产之前,国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就将下降,这是有助于收支平衡的。但是对实际收入较低的那些消费者,这种对内销商品需求的下降将同时伴随着对这些商品需求的增长,因为这些内销商品的价格比出口商品便宜。如果货币贬值严重,象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那样,出口商品和内销商品之间可以替代的余地很小,那末对内销商品的需求将会急剧减少,因为可供购买这些商品的货币额将下降。如果消费者能随时用内销商品替代出口商品,那末对内销商品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将会引起内销商品价格的上涨,人们也将要求增加工资。这将波及到出口商品,减少这些商品相对价格的优势。到那时,就需要再一次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国内的开支。
2、要使出口商品的生产在全部劳力都完全就业的情况下增长,有关财政、金融政策也必须严格到足以压低需求、减少内销商品产量的程度。从短期来看,由于内销产品迟迟不得出口,最终会使这些产品的总产量下降,有些人会因此而失业,实际工资下降。当出口商品的产量增长时,失业的劳动力将会逐渐得到雇佣,但实际工资和应得的收入都会比以前低。
3、衡量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所带来的好处的关键是看它是否刺激了出口的增长。如果进口商品在货币贬值前就已匮乏,那么,货币贬值发生后,也就不会因为价格较高而使进口商品的数量象预期的那样萎缩,特别是在国内可能的替代品仍然有限的时候,更是如此。另外,出口商品的增长也需要进口更多的原材料以及主要设备、零部件来改造曾被忽视了的工厂,更新其设备。结果,从短期来看,国家收支的平衡问题,将会因货币贬值而极度恶化,因为进口贸易会即刻增长,而出口贸易在相当一段时间后才能发展。
解决方法 货币贬值 有两个办法可供当局选择来对付对外支付逆差:他们可以采取限制进口和外汇交易的办法,或者通过金融和物价政策以及削减开支和恢复生产有利可图的商品来减少赤字。
1、一个政治上优惠的途径是,通过限制进口那些不太关键的商品和外汇的游动,来直接减少贸易赤字。这种途径之所以好,是因为其真正利弊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才看得出来。这些措施在暂时减少外贸赤字的同时,并不能帮助恢复出口商品的创利率。事实上,这些措施最终还将使出口商品的价格再度下跌。这些措施也不能把国内开支压低到国家能够承担的水平。由于各种控制措施还不能影响通货膨胀这个根本问题,实际上,这些控制措施还常常使通货膨胀恶化,企业将转向生产更为有利可图的内销商品和进口替代品,因为这些进口替代品价格较高。这些商品价格高的原因是对进口实行了许可证和配额的做法。
2、限制进口商品和资本,对效率的危害特别大;这些限制性措施会使人们将资金转用到生产创利率高的内销产品上去(如进口商品的替代品),而不用到生产出口商品的效率较高的方面去,因为这些出口商品的创利率受到了国内通货膨胀和国内货币增值的约束而不得升高。即使降低进口货物的价值,这些限制性措施也会使人们倾向于把投资用于资本密集性技术。最终,国家对人们向国外的汇款、旅游业以及非传统商品的出口,采取特殊的汇率。这就违背了大家公认的做法,即增加外汇收入是需要实行鼓励价格的。在这种情况下,可选择的做法是通过采取相应的金融政策,使人们对商品和各种服务业的需求降到与国家收入相当的水平。同时促使国内的需求从进口商品转向内销产品,刺激内销商品的扩大生产。这些目的,只要对生产者实行一种需求管理即可实现。政府开支以及发放给私营部门的信贷,要减少到这样一个程度:即工资和物价要绝对降下来。这将降低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与生产内销商品相比,使出口商品的创利率得到提高。因为内销商品的价格随着需求量的下降而下跌,而出口商品的价格却原封不动。然而,如果相对物价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总的需求就必须进行大规模压缩。既然名义工资常常不会下降,那末,这种压缩的结果是造成实际上的失业和引起社会混乱。因此,这个途径很可能是缓慢而且痛苦的,对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来说,政治上也接受不了。 [1] runsly发布于 2022-02-17 08:07:10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