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式管理
蚂蚁总能找出最短的路径,把食物搬回家。当发现食物时,两只蚂蚁同时离开巢穴,分别走两条路线到食物处。较快回来的,会在其路线释放出较多的化学外激素作为记号。因此,其他同伴闻到较重的味道时,自然就会走较短的路线。这个智慧靠的是两个简单原则:留下外激素,以及追随足迹。
运用这个简单原则,可以解决复杂问题。例如,电信网络从夏威夷到巴黎必须经过很多节点,聪明的系统必须能自动避掉塞车的地方。惠普实验室发展出一个方法,设计大批软件使用者不断流动,在网络间留下资讯,就像蚂蚁留下外激素一样,电话就追随这些资讯来连接。当一个路线塞车,这条路线的使用者也会塞车,自然发出讯号,这条路线就放弃,电话改走比较顺畅的路线,让塞车迅速缓解。
特点 蚂蚁式管理 “没有老大”如果这样,地球上的蚂蚁活得这么成功,又该如何解释?这1.4亿年来它们一定学会了什么。
“蚂蚁并不精明,”高登说,“精明的是蚁群。”一个蚁群能够解决的问题,是单只蚂蚁不可能办得到的,例如找到通往最佳食物来源的最短路径、保卫领土不被入侵。个别的蚂蚁可能是一个个小笨瓜,一旦形成群体,却能对环境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而它们靠的就是“群体智慧”。
这种智慧的来源,引出了自然界的一个根本问题:单独的行动如何综合成群体的复杂行为?几百只蜜蜂怎么对蜂巢的重大问题做决定?是什么因素让鲱鱼群的动作配合得天衣无缝,能够瞬间同时改变方向?这些动物并不明白整个大局,但每一只都对群体的成功有贡献。它们的集体能力,让最了解这些动物的生物学家感到不可思议。不过,在过去这几十年间,研究人员已经有了一些有趣的见解。
拿蚁群来说,一个蚁群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没有谁是“老大”。没有蚂蚁将军在指挥蚂蚁战士,没有蚂蚁经理在命令蚂蚁员工;蚁后只负责产卵,并不担任领导角色。就算是一个有50万只蚂蚁的蚁群,在没有任何管理的情况下仍能运作得很好。蚁群依赖的是个体间数不清的互动,每一只都依靠简单的法则行事。
以分配工作为例,在高登研究红收获蚁的美国亚利桑那州沙漠,有一个蚁群每天早上会计算要派多少只工蚁出去觅食。数量视情况而定:觅食蚁最近是否在哪里发现了大量的美味种子?有的话,就得多派些蚂蚁去把它搬回来;昨夜的暴风雨打坏了蚁窝?那么就要多留些修缮工蚁来帮忙修补。一只蚂蚁有可能今天是修缮蚁窝的,明天是收集垃圾的,如果没有谁是主管,蚁群要怎么做这些安排呢?对此,高登有一套理论。
原则 蚂蚁式管理 蚂蚁的另一个分工模式是弹性分工。一只蚂蚁搬食物往回走时,碰到下一只蚂蚁,会把食物交给它,自己再回头,碰到上游的蚂蚁时,将食物接过来,再交给下一只蚂蚁。蚂蚁要在哪个位置换手不一定,唯一固定的是起始点和目的地。一家大型零售连锁店就运用这个模式,来管理其物流仓储中心。以前该仓储中心用区域方式来捡货,除非上一手完成工作,下一手不能接手。以书为例,一个人专门负责装商业书,另一个人专门负责装儿童书。经过研究,该物流中心改用“蚂蚁模式",一个人不断拣出产品,一直到下游有空来接手工作后,再回头接手上游工作。研究人员用电脑模拟运算发现,运用这个模式时,应该将速度最快的员工放在最末端,速度最慢的放在一开始,如此是最有效率的。该仓储中心通过这种方法,生产力比之前提高了30%。两位学者指出,这种蜂群智慧有三种优势:一、弹性,可以迅速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二、强韧,即使一个个体失败,整个群体仍然可以运作;三、自我组织,不需要太多从上而下的控制或管理,就能自我完成工作。这些正是今天多变的环境中企业最需要具备的特质。
遵循规则 蚂蚁式管理 蚂蚁靠接触和气味来沟通。当一只蚂蚁碰上另一只蚂蚁时,它会上前嗅闻,以了解对方是否为自己人,之前在哪里工作(在蚁窝外工作的蚂蚁,气味跟待在窝里的蚂蚁不一样)。通常觅食蚁每天都会等到清晨外出的巡逻蚁返回,再离开蚁窝。巡逻蚁进入蚁窝时,会跟觅食蚁碰一下触角。“觅食蚁和巡逻蚁的碰触是一种刺激,告诉觅食蚁该外出了,”高登说,“不过觅食蚁需要和几只巡逻蚁碰触,每次间隔不超过10秒,之后才会出去。”为了看看这是怎么运作的,一天早上,高登和她的研究搭档麦可·格林把刚离巢的巡逻蚁捉起来,等了半个小时,再以固定的时间间隔把玻璃珠丢进蚁窝入口,模拟蚂蚁回巢。珠子有的涂了巡逻蚁的气味,有的涂了修缮蚁的气味,有的没有气味。结果,只有涂了巡逻蚁气味的珠子会刺激觅食蚁离巢。“觅食蚁没找到食物不会回巢,”高登说,“食物愈少,觅食蚁花在找食物和回巢上的时间愈久;食物愈多,回巢也愈快。所以没有谁在决定今天是不是觅食的好日子,是集体在决定。”
这就是群体智慧的道理:简单的动物遵循简单的规则,每个个体根据局部资讯来行事,没有一只蚂蚁知道整体的情形。在牛津和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生物学家伊恩·库赞说:“再复杂的行为,也能用相当简单的互动来协调。”
化解分歧 蚂蚁式管理 在美国缅因州南岸一座海风轻拂的小岛上,生物学家汤玛斯·西利研究蜜蜂善于做决定的神奇本领已经有一阵子了。由于一个蜂巢里最多有5万只工蜂,蜜蜂因此演化出可化解个体间争议、求得群集最大利益的方法。过去10年来,西利和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寇克·菲舍尔等人,一直在研究蜂群是怎么选择新家的。晚春一到,蜂巢开始变得拥挤,蜂群通常会分家,蜂后、部分雄蜂和半数工蜂会飞行一小段距离,聚集在一根树枝上。蜂群就在那里露宿,由小部分蜜蜂去找新房。最理想的筑巢地点是在离地够高的树洞里,有朝南的小孔作为入口,内部有空间容纳幼虫和蜂蜜。蜂群一旦选好地点,通常不会再搬,因此选择必须正确无误。西利的团队想知道这是怎么办到的,他们把几个4000只左右的小型蜂群运到“浅滩海洋试验室”所在的阿普多尔岛,把每个蜂群都放走,让蜜蜂去找他们放在岛屿一边的蜂巢箱。这座一公里长的小岛上有很多灌木,但几乎没有乔木或其他适合筑巢的地方。在一项试验中,他们放了5个巢箱,其中4个不够大,一个差不多刚刚好。很快,5个箱子周围都出现了侦察蜂,这些侦察蜂回到蜂群时都跳起了摇摆舞,催促其他侦察蜂也去瞧一瞧。每一支舞的强度反映出侦察蜂对该筑巢地点的热衷程度。过了一段时间,已有几十只侦察蜂跳得非常起劲,有的支持这个地点,有的支持那个地点;每只巢箱周围都有一群蜜蜂嗡嗡起舞。
决定的那一刻不是发生在主蜂群内,而是在外面,在侦察蜂聚集的巢箱周围。只要有一个巢箱入口的侦察蜂在15只左右(这个门槛已由其他试验证实),那只箱子周围的蜜蜂感觉出法定数目已经达到,便会回到蜂群中宣布这个消息,新家选定了。“这是一场比赛,”西利说,“哪一个地点会最先累积到15只蜜蜂呢?”从被选中的巢箱返回的侦察蜂会分散到蜂群中,发出搬家的讯号。一旦全部蜜蜂都准备好了,蜂群就会一起飞到新家。果不其然,新家就是5个箱子中最理想的那个。
蜜蜂的决定规则是广纳不同选项,鼓动各种想法的自由竞争。这些规则让西利大为叹服,他现在把它用在康奈尔大学自己担任系主任的系里。“我把从蜜蜂身上学到的东西用在系务会上。”他说。西利要与会人员找出所有可能性,把各自的想法拿出来讨论一番,然后进行不记名投票。“蜂群就是这么做的,这种做法使一个团体有时间让最好的想法浮现,并获得采纳。一般人通常都很愿意接受这样的做法。”[1]
runsly发布于 2022-02-17 04:00:30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