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315丨A股23家公司年内被立案调查近半数涉信披违规

封面新闻熊英英

一年一度“打假日”将至,每年“315”都会曝出不少问题产品和问题企业。而在资本市场,造假公司、造假案例同样层出不穷。

记者统计发现,2022年开年以来,已有23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公司或高管被立案调查的公告,其中“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占比近一半。从过往案例来看,很多上市公司的信披违规往往都会牵出“案中案”,涉及巨额资金占用、财务造假等更为恶劣的违法行为。

数据截至3月11日

科创板首家被立案调查公司

两年三换年审机构被疑财务造假

今年2月11日,科创板出现开市以来首家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公司。当天,紫晶存储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虽然公告并未对信披违规所涉及具体事项作出说明,但市场普遍认为大概率与2020年年报有关。

紫晶存储是国内领先的光存储高科技企业,于2020年2月26日登陆科创板,然而上市后的首份年报,就被审计机构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机构认为,公司未提供充分资料和信息,因此无法对其预付款项的商业实质、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及坏账准备的充分性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无法确定是否有必要对相关财务报表金额及披露作出调整。

自2月11日以来,紫晶存储股价跌超30%,3月14日早盘收报12.93元/股。与此同时,网上也出现对公司涉嫌财务造假的质疑声。

网友质疑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公司频繁更换审计机构。记者注意到,2020年3月11日,上市不到1个月,公司发布关于改聘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告,将致同改聘为容诚。不过,这次改聘原因是原审计团队离开致同加入容诚,因此审计团队主要人员未发生变化。

2021年1月4日,紫晶存储又发布公告称,因业务发展和年度审计工作需要,经协商一致,拟改聘立信为2020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机构。也就是这家机构对其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

仅仅过了不到一年,公司又换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原因是考虑到立信项目团队工作量安排饱和,项目团队人员常驻北京,同时由于新冠疫情常态化,出差、日常沟通等相对不便,为确保2021年度相关审计工作能够得到及时安排,经协商一致,不再续聘立信。虽然给出了充分理由,但也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立信对其年报出具保留意见一事。

信披违规仅是冰山一角

这些公司已濒临退市边缘

紫晶存储信披违规背后是否隐藏着其他问题尚未可知,但对有些公司而言,信披违规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记者梳理发现,不少涉嫌信披违规被立案调查的公司,如今都已濒临退市边缘。

2月16日晚间,*ST广珠公告称,公司因涉信披违规遭证监会立案。相关细节公告虽未详述,但有市场分析称,或与此前公司实控人张坚力遭广东证监局处罚一案有关。

去年4月,*ST广珠自查发现存在实控人及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形,发生额合计35.17亿元。随后,公司连收交易所问询函,实控人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被揭开。直至12月24日,证监会广东监管局决定对张坚力处以500万元罚款,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今年年初,*ST广珠发布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第一次风险提示性公告。

类似的还有*ST新亿。1月14日公告显示,公司及实控人黄伟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犯罪一案,已被立案侦查。同日,公司发布股票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被终止上市的第十三次风险提示公告。

3月2日,证监会一纸处罚决定书,*ST新亿进入终止上市程序。经查明,公司2018年、2019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将成为2022年A股首家强制退市公司。

律师:过往案例多牵出财务造假

股民索赔门槛已大幅降低

据了解,上市公司涉嫌信披违法违规,主要包括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等三种类型,例如:上市文件造假、年报虚增利润、业绩变脸、隐瞒重大诉讼或重大担保、隐瞒关联交易或巨额资金占用、“忽悠式重组”、发布误导性利好消息等。

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理事、浙江裕丰律师事务所律师厉健介绍,在涉及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中,信披违法违规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如果违法情节严重,后续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投资者索赔诉讼;如果涉嫌犯罪的,还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案件中,财务造假案件的占比较大,上市公司还可能同时存在隐瞒关联关系、关联交易等违法行为。”厉健介绍,根据证监会通报,2021年信息披露类违法案件共处罚111起,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具体内容仍然体现在财务造假、隐蔽关联关系和违规担保和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方面。

据介绍,目前,最高法院规定已明确取消立案前置程序,简单的说,在证监会或财政部等没有对虚假陈述行为人作出行政处罚,或者,法院没有作出刑事判决的情况下,投资者提交被告实施虚假陈述的相关证据,例如,证监会立案公告、监管措施、证交所处分决定、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公告等,也可以起诉索赔。

虽然“索赔门槛”已经大幅降低,但厉健提醒,在证监会尚未处罚的情况下,由于投资者举证比较难,“重大性”和“因果关系”等认定也比较难。建议投资者事先咨询专业律师,或者等处罚决定作出后再起诉。

admin发布于 2022-03-19 03:55:01 头条
上一篇:台湾股市基本收平,海运股撑盘下一篇:中国资产回报率,股票领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