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点在哪_制造业如何发力_……透视全国两会释放的重要经济信号

风口财经记者 娄花  2022年全国两会3月11日闭幕。  今年,全国两会经济议题更受关注,一方面,全国两会既是总结经济工作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经济政策的“风向标”;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经济风险加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地缘政治冲击国际经贸秩序,全球供应链趋紧,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各国期待透过中国两会这个“窗口”,了解牵动全球经济脉搏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何破局之法。  面对动荡的世界,稳定是头等大事,也是全国两会的关键词。5.5%背后面临的挑战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这一经济增长目标一经公布,随即受到媒体热议和分析。  相比于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8.1%的增长,今年5.5%的目标看上去似乎很“保守”。但是,中国公布的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预测的4.8%。  此前,不少外媒都对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进行预测。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很可能设定为“5.0%以上”,并认为“这个门槛绝对不低”。  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姜晖对风口财经记者表示,今年GDP增长5.5%这个目标并不轻松。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眼下,中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时要能顶住下行压力。  一般来说,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出口、投资、生产和消费等关键组成部分所带动的。如果说我国经济比较早地从新冠疫情大流行中复苏,呈现非常强劲的反弹势头,这主要是由两个因素所推动的。  首先是出口的增长,第二是投资的增长,而投资活动的相当一部分是基础设施支出。这些都是推动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的驱动因素。  然而,现在看来这些组成部分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姜晖认为,未来一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是:在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什么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这是需要找到的答案。扩大有效投资  那么,什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5.5%的目标并不容易达到,主要看基建是否能提前发力。  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  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对国家重大项目要实行能耗单列。要优化投资结构,破解投资难题,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  今年两会,“基建”也是被代表委员们热议的一个词。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目前全国多地已陆续公布了今年的重大项目名单,其中,先进制造业、高端装备和城市轨道交通等等,都成为了重点投资领域。  针对投资拉动经济论以及消费拉动经济等流行观点,姜晖认为只有有效投资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无效投资则会形成过剩产能;判断投资是否过剩取决于其能否争取合格的投资回报率。  当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稳增长”与“稳投资”实为一体两面,而基建投资又被视为“稳投资”的重要抓手,在传统基建渐趋饱和之际,在“稳增长”压力徒增的2022年,市场对于新基建的期待并不让人惊奇,这种期待可以从2月中旬“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后资本市场的兴奋略窥一二。  “东数西算”工程在“十四五”期间每年将新增4000亿元以上相关投资。在“稳投资”的需求下,“东数西算”让产业链上下游看到了一个具象抓手。  赛迪研究曾预计,到2025年,新基建七大领域的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左右,带动投资累积或超17万亿元。  那么,新基建如何避免“四万亿”的老路?  姜晖认为,企业应该是新基建投资的主体,这与传统基建完全不同。相比传统基建,新基建由于与市场需求更为贴近,会更多地依赖企业投资。因此政府需要做的不再是直接投资,而是完善制度环境、激发市场需求以及疏通行业堵点。  虽然2022年专项债发行节奏明显加快,但是以“稳投资”从而“稳增长”的意图明显。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民间投资在投资中占大头,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对此,姜晖认为,一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既取决于该经济体动员资源、推动投资的能力,也取决于将资源配置于有效投资的能力。新基建的投资与收益能否平衡,这也是今后颇为关注的一点。政策发力保驾护航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  2022年定调依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但与2021年积极财政政策有了些许的结构性变化,债务不再是增长态势,而减税降费成为了实施积极财政的主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拟按赤字率2.8%安排,专项债3.65万亿元,而减税降费则达到2.5万亿元规模。  在过去的2021年,赤字率为3.2%,专项债额度为3.65万亿元,减税降费为1.1万亿元。  2022年的财政虽然赤字率有所下降,但是专项债额度未减,财政支出规模增加了近2万亿元。  我国赤字率适当下调,这是保持财政可持续的重要举措。  通过统筹财政资源,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的财政支出强度不仅不会下降,而且比2021年会有较大的提高。但是,通过跨年度的调节,仅中央本级财政调度一般预算的资金就达1.267万亿元,是2021年的6.6倍,这个资金量就相当于提高赤字率1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强度有保障。  另外,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一揽子”减税降费措施,主要有4个特点:  一是退税减税的规模历史上最高,达2.5万亿元。  二是支持方向聚焦制造业、小微企业,制造业等6个行业的退税减税达1万亿元的规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益受惠也达1万亿元的规模,精准发力。  三是主要措施是增值税的留抵退税。通过提前退还尚未抵扣的税款,直接为市场主体提供现金流约1.5万亿元。同时,延续实施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  四是帮助地方缓解减收压力。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保障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效。  财税部门不折不扣地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自“十三五”以来的6年间,累计减税降费规模超8.6万亿元,千万企业和数亿群众享受到了政策红利,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增强制造业“韧性”  今年创纪录的“2.5万亿元”减税降费规模创历史新高,其重点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这对制造业无疑是重大利好。  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31.4万亿,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份额近三分之一。可喜的是制造业在GDP中占比达到27.4%,比2020年增加1.22%,十年来首次回升。  我国制造业在GDP中占比从2011年后就开始下降,2011年时制造业份额为32.06%,到了2020年,只有26.18%。  虽然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是经济结构优化的表现。但是制造业比重过早、过快下降,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2022年3月8日的第二场“部长通道”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表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未来仍然是重点努力的方向。  如何落实?  一是加大制造业的投入力度,保持制造业占比总体稳定;二是产业集群的发展要进一步提升;三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制造业起到了基础性作用,要在维护和培育生态上下功夫,特别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制造业在向高端迈进的过程中,还要解决自立自强的关键核心问题。  值得一体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要求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专精特新”是近年中国经济领域的热词,多位制造业行业人士提示,这是“专精特新”企业首度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肖亚庆称,今年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准备再培育3000家以上,带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万家以上,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姜晖认为,我们正处于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重要转折点。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过往中国重量不重质,重广度而不重深度,重规模而不重技术的粗犷式发展模式已经不再符合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  在中美竞合的大背景下,面对美国对核心技术的限制,中国自身的技术安全、自主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主核心技术、国产化态势已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而近期俄乌冲突,大厂们集体“断供”俄罗斯,更是给中国敲了一记警钟。  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意义愈发清晰。  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到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等重点发力方向,再到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一系列对外开放的具体政策和举措,让各国投资者期待与更加开放的中国打交道。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爬坡过坎,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 admin发布于 2022-03-12 20:49:23 头条
上一篇:(经济)综述_海外专家认为中国2022年增长目标符合经济发展实际下一篇:2022全区重点项目推进和重点经济指标工作会议召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