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活着的三种层次
2023年4月20日发(作者:雪花像什么)
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
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
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第一境界 : 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 罗幕轻寒 ,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 , 山长水阔知何处 !
第二境界 : 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 望极春愁 , 黯黯生天际。草烟光残照里 ,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 对酒当歌 , 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 : 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 , 玉壶光转 , 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 ,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
1 . 治学三境界 : 悬思 —— 苦索 —— 顿悟 ”
2 .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 “ 知 ” 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 “ 行 ” 之境界,
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 “ 得 ” 之境界,功到自然成。
第一境界:原意是说, “ 我 ” 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
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
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界:王国维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
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常用函数公式 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
寒来。
第三境界:王国维用在此处,团推优 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
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3 .人生三境界: 一是为自己,二是为家庭,三是为社会。
4 .人的基本境况体验分四大境界:
自然境界。即物质属性所决定的机能运转状态。
功利境界。基本境况所必需的欲望。
道德境界。同情心是最基本的深植于人类精神深处的感情表现,人之初,性本善。万物并
无差别,当你真正切身体会到宽恕与爱万物时,就是道德境界。
1
天地境界。犹如鲲鹏展翅九天,对宇宙万物有形的无形的充分明朗以及对人生基本境况的
面面俱到的体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
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
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
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 ①晏殊( 991 - 1055 ),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
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
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
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②槛:栏杆。③罗幕:丝
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④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⑤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
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
鱼,中有尺素书”。
【鉴赏】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
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
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
态的写照。“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
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
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
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
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
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 “昨夜西风”句, 使固有的惨澹、 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 几分凛冽。
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
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
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 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 给人情也悠悠、 恨也悠悠之感。 ”
2
蝶恋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①危楼:高楼。②拟把:打算将。③强(qing):勉强。④消得:值得。
【译文】
我伫立高楼迎看细细春风,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蒙蒙,
谁能知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任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毫无兴味。我渐渐消
瘦衣带宽松也不后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评点】
本篇亦是一首离别相思之作,词人写春夜怀人,描绘了一幅迷蒙凄楚的黄昏高楼望远图,景
中含情,表现了怀念的深情。
上片写登楼远望所引起的无尽愁思,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气氛。“伫倚危楼风
细细”词人登高望远,离别愁恨油然而生。“伫倚”二字足幼儿园见习 见主人公凭栏之久、怀想之深。
然极目远望,假负载 看到的却是黯然销魂的“春愁”,词人不说“春愁”由心而发,却说生之于天
际,一方面是为了将无形变成有形,以具象说明抽象,增加了词的画面感,另一方面也是因
为这愁怨是景物所触发。“草烟光”即是词人极目天涯的所见之景,面对此情此景,词人
一声感叹“无言谁会凭栏意”,又有谁能知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这是对独自倚栏、希望
成空的慨叹,也是不见心上人、难诉情怀的凄凉感喟。
下片直抒胸臆,抒写了为心上人死而无悔的坚贞执著的心怀。词人为了排遣内心深沉的离愁
之情,决意借酒浇愁,“拟把疏狂图一醉”,打算任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而且还要“对酒
当歌”放声高歌抒发自己的愁怀,但强颜欢笑,却是“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
势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末句“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道破:“春愁”缘
起“相思”,如此一波三折,激情回荡,颇具感染力。结尾二句是柳词中流传千古的名句,
曾得到王国维的高度评价。王用以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的第二境界,即献身精神,并说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东南亚地理位置 道”。
全词抒情写景,构思巧妙,感情真挚,荡气回肠,颇具柳词的抒情特。
[简析]
这是首伤别念远词。上阕寓情于景。用“风细细”点化,独立高楼,境界超越。“春愁”而
可“望极”,并觉“黯黯生天际”,画出伊人思念成痴的心迹。“无言”之悲愤,最凄绝而
沉痛。“拟把疏狂图一醉”,无可奈何以至疯狂的压抑忿懑之态可掬;“对酒当歌,强乐还
无味”,写尽人生忧患体验;“衣带渐宽”两句将全部不幸承担,终无悔意。最后两句,王
国维指想成就大事业、大问者必经的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遂
成千古绝唱。
3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 译文 ]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
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
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
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
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赏析:这是诗人落职后在上侥闲居时所作。词中大力渲染元宵住节满城灯火。满街游人,
通宵欢乐的热闹景象和夜市风光。 结尾 “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
几句,突然表现了 “ 那人 ” 与众不同的形象,借以表白自己政治上愿投闲置散,不肯同流合污
的高洁情怀,全篇采用反衬手法,别具一格。
辛弃疾的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的夜晚,在南宋繁华的杭州城中,夜空中放起了焰火,犹
如满天百花开放,转眼间便象流星般纷纷坠落消失。在街市上,乐声阵阵,各彩灯争奇斗
艳,游人兴高采烈,月亮似乎也沉醉于这个欢庆的夜晚。平时难得一见的大家闺秀、小家碧
玉也成结队的到处看热闹,珠光宝气、莺声燕语,然而诗人要的那个人却四处难寻,忽
然一回头,她正在灯火零落的僻静之处。
词的上片,极写元夕灯火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
雨, ” 前一句写灯,后一句写焰火。上元之夜,满城灯火,就象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
花,满天的焰火明灭,又象是春风把满天星斗吹落。真是一片灯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
眼花缭乱。 “ 花干树 ” 、 “ 星如雨 ” ,不仅写出了灯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给人热闹非凡的感觉,
渲染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 宝马雕车香满路 ” ,是写游人之盛。但这里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气
氛,所以,作者并没有对游人作具体描绘,只是从整体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笔。然而,游
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景象却已跃然纸上;最后三句描绘歌舞之乐。节日的夜晚,一片狂欢景
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人们在忘情地欢乐着, “ 一夜鱼龙舞 ” ,写出了人们
彻夜狂欢的情景。
下片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 观灯看花 ” 的妇女,头上
戴着 “ 蛾儿 ” 、 “ 雪柳 ” 、 “ 黄金缕 ” 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她
们一路笑语, 带着幽香, 从词人眼前走过, 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 也是对上片 “ 宝
马雕车香满路 ” 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 “ 去 ” 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在熙熙攘攘的
游人中,他寻着,辩认着,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
寻的。那么他所要寻的意中人在哪里呢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4
阑珊处。 ” 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db 落的地方发现了她。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
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 “ 灯火阑珊处 ” ,充分显示了 “ 那人 ” 的与众不同和
孤高。 “ 众里寻她干百度 ” 极写寻觅之苦,而 “ 蓦然 ” 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
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 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
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
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灯火写得愈
热闹,则愈显 “ 那人 ” 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 “ 那人 ” 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
形象。作者写这样 — 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
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
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
词的上半阙写景;寥寥数语,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夜晚便有声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里虽然写的是古代的情景,然而我们读起来似乎也并不陌生,节日的夜晚张灯结彩、施放
焰火、、万民同庆,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可以设想,把辛弃疾这首词的
上半阙用来描绘今天的节日夜景,似乎也十分贴切。
词的下半阙写人; “ 蛾儿雪柳黄金缕 ” ,这是描绘妇女们佩戴的各种珠宝首饰。美女如云,
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接下去作者笔意一转,这时我们才知道他的真正兴趣其实并不在这种种
热闹景象,他是在到处寻一个人,于是,词的结尾犹如一个电视镜头,从种种节日的欢庆
场面转向一个僻静的角落 ——“ 灯火阑珊处 ” 。
稼轩的细腻在此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却又非同一般的婉约柔美,在其中更可看出词人
历经千辛万苦所领悟的人生真谛及词人与生俱来的豁达与豪情。稼轩的词令人震撼。我想每
一位经历磨难与苦痛的人读到 “ 众里寻他千百度 ” 之时,无不产生心灵的强烈共振,好个 “ 千百
度 ” !当低吟至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之时,也许会潸然泪下:它是人生境界的升
华,积蓄已久后感情的彻底大爆发!千古佳句不外如是,它会让你品位到时间的历史和心灵
的震颤。
5
小投发布于 2023-04-20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