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千只银行理财产品破净买银行理财产品不如买银行股_
多只银行股的股息率高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
买银行理财产品不如买银行股?
随着上市银行2021年年报的陆续披露,其业绩情况也逐渐浮出水面。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4家上市银行披露了2021年年度业绩快报,22家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家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
不过,记者关注到,多只银行股的股息率高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有7只银行股的股息率超6%。在银行理财产品频频破净之际,是否买银行理财产品不如买银行股呢?投资银行理财又该注意哪些呢?
文、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楚涵
关注 1
银行股破净现象仍然普遍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20日,已有24家上市银行披露了2021年年度业绩快报,整体表现亮眼。在营业总收入方面,除厦门银行和浦发银行外,其余22家上市银行全部实现同比增长。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来看,除浦发银行外,其余23家上市银行均实现同比增长。
不过,银行股破净现象仍然普遍。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20日,有35只银行股市净率低于1倍,占比超80%。其中,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等10只银行股市净率低于0.5倍。
“当前多只银行股破净主要是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市场对银行经营业绩预期有所转弱,板块估值下行。”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分析,一方面,房贷是银行相对优质的资产,近期中央、各地相继出台积极宽松的政策稳地产、稳预期,房贷利率下调,但房地产销售仍未企稳、2月居民中长期贷款首次负增长,这将导致银行净息差下行,影响银行盈利水平。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银行不良资产率可能上行,将进一步侵蚀银行利润。
“考虑到当前银行板块整体处于估值低位,以及后续稳增长、宽信用的政策取向,可以关注区域经济较好、基建投资方面有优势、盈利能力高的城商行。”罗志恒分析。
关注 2
持有银行股还需要考虑择时、税费等因素
虽然银行股频频“破净”,但记者观察到,多只银行股的股息率高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若上市银行分红计划与2020年相同,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20日,有7只银行股的股息率超6%,有22只银行股的股息率超4%。与此同时,据普益标准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全国银行理财市场精选50款中低风险六个月投资周期产品收益表现较上月有所下滑,过去六个月投资收益率达2.04%,较2022年1月份下降8BP。
是否买银行理财不如买银行股呢?在国新办举行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提到,从大起大伏的角度,大的银行股都不适合做短线,但长期来讲,股息率已经远远高过理财产品了,同时持有之后还有获利的机会。
罗志恒表示,从理论上看,在银行理财打破刚兑、理财收益率水平不断下滑的背景下,银行股股息率相对较高、投资吸引力有所上升。“但不能简单直接比较银行理财收益率与银行股股息率,持有银行股票还需要考虑择时、税费等因素。”罗志恒提醒。
具体来看,罗志恒分析,一是股票价格波动通常较大,短期投资用银行股代替银行理财意义不大,银行股价的下行风险可能导致银行股价跌幅超过5%。二是若持有时期较短,银行股股息分红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而银行理财收益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为避免短期炒作的投机行为,政策规定持股期限不足12个月取得的股息红利需要按20%的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具体来看,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内(含1个月)的,其股息红利所得全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上至1年(含1年)的,暂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年的,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关注 3
逾千只银行理财产品破净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资管新规的全面落地实施,银行在理财业务上不断发力,然而,在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超万只理财产品中,逾千只产品单位净值小于1元。“近两年理财公司纷纷加码权益投资,而近期股市震荡导致部分配置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净值下跌,甚至跌破初始净值。”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分析,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越大、理财产品净值波动也可能越大,这也说明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之后确实打破了刚性兑付,投资者要自负盈亏。
记者关注到,华夏理财、浦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纷纷发布公告,震荡行情下需理性看待产品净值波动。银行理财产品破净频发,市场也担心理财产品被赎回,引发被动抛盘,形成股市和债市的负反馈效应。“预计不会因此引发大量赎回。”刘银平表示,净值跌幅较大的大多为中高风险理财产品,投资者具备一定风险承受能力,大部分产品回撤幅度较小,且理财产品都有一定封闭期,投资者也无法立刻赎回,从中长期来看,产品真正发生亏损的比例很低。不过理财公司从此轮“破净”中应吸取经验,今后在权益投资方面可能会更加谨慎。
刘银平建议,一般来说,中低风险、固收类、未配置权益类资产、历史净值波动较小或同系列产品历史净值波动较小的理财产品收益稳定性相对较高,这类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也要偏低。投资者如果想要追求更高的理财收益,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广州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admin发布于 2022-03-24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