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宣布加息 25 个基点,为 2018 年 12 月以来首次加息,将产生哪些影响?

​目录美国通胀的首要原因在于,疫情影响了产业链和供应链效率,造成了制造业生产力回退,所以单靠加息无法改善现状一,疫情对经济的伤害比大多数人预计的大很多1自2020年3月以来,美国疫情持续不断

美国疫情经历了过个波峰波谷,每次疫情缓解不久,新的具备免疫突破能力的毒株就会引发新一轮疫情[1]

2.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表的报告显示,美国1060万个岗位招不到人,其中由于新冠后遗症损失的工作时间相当于缺少160万个全职人员数据显示,美国一季度 GDP 实际增速或为 0,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190 赞同 · 16 评论回答

身体状况不佳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很多新闻可以佐证缺工

美国工人感染新冠,码头工班受影响,装卸操作效率下降。之前影响码头效率的原因是圣诞节新冠感染人数上升,经过一个多月,感染率很高后,导致人员短缺。14000 TEU大船需要6个工班才能准时卸货,如果只有3个工班,操作效率会大幅下降。

由于劳动力短缺,仓库爆满,港口甚至不得不将集装箱放在堆场的车架上。根据Pool of Pools网站的数据,南加州的车架平均停留在街道上的时间为8.8天,是疫情前平均时间的两倍多。占用的车架进一步降低了港口对拥塞的容忍度。[2]

3. @书都忽视 提出了美国一边出现缺工,一边出现工资下降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数据比较恐怖,就是实际工资其实是在下跌的。在就业高度繁荣,有1000万职位空缺的情况下,居然工资还在倒退,真的是很奇葩。我的理解是美国很多企业的盈利情况不容乐观,与其是提高工资,还不如不干了拉到,高通胀已经挤压利润,逼迫涨价的情况下,美国企业实在是没有更多的空间涨价了。新冠就是压倒美国的最后一捆稻草。

确认下信息,美国确实存在工资下降的问题:

根据ECA最新的薪资趋势报告,由于高通胀,预计美国薪金将下降0.5%,相当于每年267.45美元的工资减少。[3]

二、美国企业除了劳动力不足,还面临供应链不稳定,零部件断货等等问题,经营压力极大1.港口拥堵,配件到货时间不可控

3月10日晚间,中远海控(16.060,1.11,7.42%)在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时指出,今年以来欧美主要港口持续拥堵。

根据港口数据报告,目前东海岸及墨西哥湾港口总体增长超过西海岸。这是因为美西港口的拥堵程度令人望而生畏,大多数发货人改变了航运路线,选择避开美西港口。

疫情带来的劳动力缺失依然在影响着港口运营,港口很难在短期内大幅减少等待船只的数量。西海岸港口尚未恢复,东海岸却传来拥堵隐患。[2]

2.配件不能及时到货导致生产停顿

由于疫情影响,美国工厂的东南亚供应商在疫情严重的时候停产,配件供应不足。

据CNH工业公司估计,从运费上涨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供应链限制,已使公司损失了10亿美元。

在疫情大流行中,钢铁、塑料、橡胶和其他原材料的供应滞后,零件缺乏迫使公司将一些工厂停车场变成存储停车场。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岛的CNH联合工厂,数百个未完成的联合体放在外面,等待零件。

3.高通胀挤压利润4. 美国企业产品出厂价受限于”动态清零“的中国,无法充分上涨

2022年1月1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据海关统计,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增长21.5%。与2019年相比,我国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3.9%、26.1%、21.2%。[4]

从产品看,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2021年中国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用电器等宅经济相关产品出口合计又增长了13.2%;

观察海关总署提供的118种主要产品出口量发现:2021年前11个月有101种商品出口量比2020年同期高,只有17种低于2020年同期水准。出口数量高过上年的主要产品及其增幅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7.0%、分析仪器22.0%、摩托车及有动力装置的脚踏车26.7%、中央处理部件19.6%、机床28.0%、空调11.6%、集装箱161.3%、贵金属或包贵金属的首饰316.4%、乘用车109.7%、紧固件21.1%,这些商品占中国出口比重也相对较高。

再看最近两个月的数据:

2022年前两个月,我国出口5447亿美元,增长16.3%;进口4287.5亿美元,增长15.5%;贸易顺差1159.5亿美元,增加19.5%。

新冠疫情期间,国外大量工厂因为工人离岗间歇停工,中国凭借完备的产业链、强大的生产能力填补了海外供需缺口,推升中国出口占全球比例一度达到16.7%的历史新高。[5]

5.美国出现了困局

美国劳动者一方面面临7.9%的通胀压力,一方面面临工资缩水

美国制造业物流不稳、配件供应不足无法正常生产(工人工资不能停),劳动生产率下降,但出厂价涨不上去,损失大量利润。

三、美国的生产力回退

美国面临30年内空前通胀问题,而导致通胀的原因中,”产业链效率“是主要因素。

如果要准确理解现状,用”生产力回退”这个词更为贴切。

1.物流网络效率下降

运输效率由于缺工下降,可以类比为公路基础设施回退到印度目前的水平。

2.生产效率下降,可以类比为电气时代退回到内燃动力时代美国西海岸港口14000 TEU大船需要6个工班才能准时卸货,如果只有3个工班,操作效率会大幅下降。

可以理解成美国装卸机械的效率只有中国的60%(中国产业链效率也受到疫情影响)。

3. 所以“共存”国家和“动态清零”国家之间,生产力水平会逐渐形成代差

在疫情持续影响下,美国产业链的产出下降,但各方面成本上涨很显著。

如果中国也“共存”,全球一起物价暴涨,美国制造业能活下来。从美国制造业老板的角度看,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50%,物价涨100%才合理。消费者工资基本不变,物价飞涨相当于生活水平快速回退。如果中国坚持“动态清零”,产业链效率高,生产成本变化不大。由于国际资本掌握大多数线上线下流通渠道,中国产品出厂价格还能压得住。由于美国市场产品销售价格无法上涨到本地工厂有利润的水平,美国的制造业无法坚持。

如果能维持“动态清零”的局面,我国就有产业链效率优势,可以维持出口高增长。如果境外产业链某些环节的主要企业破产空出市场份额,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存更加困难,我国产品占全球份额增长还会继续增加。

所以我越来越理解为什么西方媒体要不断鼓吹中国“共存”了。

四、平抑美国的物价的重要因素1.前几天, @永乐大帝明成祖 总结了 平抑美国的物价需要的五个因素

①降低全球能源,粮食价格

②提高远洋海运运力

③这一点比较奇葩,需要很多不会引起现有美国公民尤其红脖们反感的劳动力移民,愿意在拿不到疫情补贴的情况下拼命干活,还可以随时接受被遣返以平息蓝领选民怒火。 (写小说都不带这么做梦的)

④外国资本大举杀入美国基建市场,投资美国物流设施,仓储,消费品产线

⑤这一点也很奇葩,需要类似中国,墨西哥,越南等制造业重要角色实行"紧缩式外汇贬值"

2.疫情是关键变量

仔细分析以上五点,其中2、3、4都和疫情影响有关(仅仅后遗症就让美国每月平均160万人离岗,造成劳动力短缺),而粮食价格上涨也和疫情影响有关。

五、总结1.加息没有对症下药

本次美国通胀不仅仅是货币超发导致的,夹杂着企业劳动生产率下降,供应链不稳定,企业亏损的因素。

只有美国恢复产业链效率,CPI才能稳住。

2.中美两国的斗争,关键在于产业链效率的斗争

扩大来讲,是“美国+东南亚产业链效率”和“中国产业链”效率的斗争。

双方产业链都受到疫情和防疫措施影响,哪边的效率更高,哪边就有优势。

除新冠清零外,任何措施都没法让美国供应链效率回到疫情前。即使美国愿意清零,产业链效率恢复也是一两年后的事情了。

如果想全面恢复,不仅美国要清零,产业链上的其他国家也要清零,难度很大。

3.所以美国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中国疫情蔓延

自己效率提不上去,将对手拉下马也是可以的。

所以要警惕国内近几天越来越多的“共存”言论。

只要这一波守下来,我国的局面就越来越好!

参考^^ab^^^

万事俱备,此时不加息更待何时?至于影响,美国自从全球金融霸权的建立以后,往往可以把成本转移出去,这点加息未必对自己金融市场产生多大的影响,但资本流出国可能就要一片哀嚎了。金融市场预期很重要,喊了几年的狼来了,到现在狼真的来了,虽然是个小狼,但说谁都敢保证后边有没有大狼来,市场必然是早做打算。此外,欧洲钱如果不够了,大概率还要来亚洲搞搞事,加息配合文攻武赫的加速资本回流,也要早做防御!

我先说几段老掉牙的历史,供大家参考。

82年英阿之间马岛战争爆发,美国宣布加息,对用美元养了十几年的南美进行收割,从此南美半死不活。

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老美带头轰炸南联盟,欧洲发生战乱,投资环境恶化。期间老美连续加息对欧洲进行收割,导致欧元大幅度贬值。

14年香港“占中”事件爆发,美联储不断预告暗示即将加息,试图收割东亚,但未遂。而后当年东欧的乌克兰就发生了政变,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逃亡俄罗斯,乌东冲突爆发事实独立,俄罗斯进占克里米亚,欧洲再次迎来战争危机,投资环境恶化。

美联储旋即宣布加息,再次把欧洲收割了,这次加息的周期极长,从15年到18年期间连续加息,利率从0%加到了2.25%,我国那几年的香港和南海也不断发生事端,甚至16年有军事摊牌的可能性。

到了今年,俄乌战争爆发,美联储又开始加息了。

今年的事咱先不说,先来聊聊加息的目的,

资本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它的结局,要么走向扩张,要么就走向灭亡。美国作为资本中心国,必须不断收割资本外围国家,将资本外围国家的资源拉拢到美国,才能保证美国人民高质量的生活水准。

美国老百姓的资产状况和中国不太一样,中国大多数人的资产以储蓄为主,老美是以证券投资为主,美国老百姓的资产基本都放在了股市里,股市涨老百姓腰包就鼓,股市跌资产就缩水。

所以,老美加息从来都不是为了让外资进入美国银行进行储蓄,加息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拉拢外资回流美国,进而拉高股市,促进美元回流投资,充裕美国老百姓的腰包。

这个操作需要有一定的先决条件,如果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良好,那美国的加息并不能带来大量的外资,反倒会增加老美国内投资的成本,因此美元加息必须得在国外投资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进行,才能达到吸引外资避险回流美国的目的。

另外,大家也不要单纯地认为美联储的每次加息都是在外部环境已经恶化的情况下开始的,这样你就把老美想的太单纯了。

事实上,大多数导致其他国家投资环境恶化的事件,背后都有老美的影子,比如阿根廷前总统加尔铁里在收复马岛之前曾经特意访美询问里根的意见,至于里根怎么回复的咱们不得而知,反正加尔铁里回去之后没多久就着手收复马岛了;比如科索沃的独立是老美带头支持的,甚至连轰炸南联盟都是老美带头干的;再比如香港占中事件后来爆出的幕后金主和老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乌克兰前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政变之后,乌克兰上台的是亲美势力……..等等事件表明,老美在加息收割之前就参与甚至主导了事件的发生。

至于今年的俄乌冲突,老美都干了啥,球人皆知。

老美之所以这样干,是因为它内部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十分严重,国内经济严重金融化,过于依赖赚金融这种钱生钱的容易钱,导致老美对外的资源获取方式严重依赖金融,他必须每过一段时间就得搞事、搞大事,来恶化打压其他国家的投资和发展环境,进而进行资本收割、资源收割,保障其对国内霸权的供养。

如何评价泽连斯基在美国国会的演讲?111 赞同 · 9 评论回答美联储加息并非最近俄乌局势导致,也与中美博弈无关

加息是从去年中期开始就在一步步计划着的事情。而三月份这个节点,是在去年十二月份的FOMC会议上确定并传达给市场的。并且,在三月二号鲍威尔关于俄乌问题的听证会上,他就已经明确表达了这次会加息25个基点,算是提前泄露了短期政策,但保留了长期加息轨迹的悬念。

为什么要加息?

对外只能说通胀,因为美联储法定的职责是维护物价稳定就充分就业,不可以明着说维护资产价格。现在美联储对于高通胀问题的解决办法,确实只能依靠加息来抑制消费与劳动力市场需求。

虽然不可明着说维护或者戳破资产价格,但是美联储历史上确实很多操作都和资产价格相关。只不过这次,美联储希望可以将资产价格拉到一个相对健康的估值上,减少投机资金在股市里空转,为日后财政收缩作准备,毕竟party不能一直开,美国不能一直以债养债,那样会动摇美国的根基。关于这个话题可以参考下面列出的几个文章。

未来加息路径在哪

上周Bill Nelson,这个固收量化狗们应该很熟悉的大佬,也是美联储的退役老炮,写了一篇文章预测今天的情况。他主要提到的一点就是,今天的25个基点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但是未来路径如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他援引1994年2月份的加息情况做对比。当时美联储也是在两年后第一次加息,正纠结是否需要超过25个基点。格林斯潘认为,如果一次性加息超过25个基点,可能会对股市造成不可估计的影响,所以建议先从25个开始试水,然后再逐步加速。而之后美联储的政策也像他所说的那样,经历了25-25-50-50-75-25的轨迹。

回到今天,会议结果刚发布的时候,投资者对于长期利率的猜测确实受到了一定冲击,比如和利率走势最相关的两年期国债在会议开始后突然跳跃十几个基点站上2%,最终报收1.95%,说明利率走势还是要比投资者预期的收紧一些,但不是很出乎意料,按照25个基点的正常加息幅度,投资者的预期只增加了0.5次加息。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对于加息的态度仍然偏保守,宁愿相信美联储会因各种原因放缓加息步伐,也不愿意相信美联储以及美国有充分的理由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比如俄乌开战后,中长期利率迅速下跌,投资界广泛讨论美联储是否应该为了避免硬着陆而放弃加息,直到鲍威尔听证会提前放出会议内容才终止了幻想。这是去年底到今年初很多投资者血亏的本质原因。Fed Put已成为上世纪的事。大势面前,牟利也要有节制。

对资产价格有什么影响?

目前的美股位置经历了几次调整,已经接近了估值的安全区。这些估值调整的因素包括:

12月与1月两次FOMC会议的强硬鹰派态度,以及通胀加剧后对于紧缩预期的反馈效应ECB二月份两次出人意料的紧缩信号俄乌冲突给增长、通胀、和系统性风险

在俄乌危机之前,我曾认为美联储还想继续做空资产价格,用一两次紧缩冲击进一步调整估值。但是俄乌战争开始之后,目前美联储可能更倾向于用一个更为温和的态度来处理资产泡沫的问题。从汇市表现来看,开战后欧元与英镑已下跌了3%,而三月份开始日元与人民币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引流资金的目的已初步达成。所以目前的估值安全区间其实相较二月初已经抬高了一些。

但因为美联储为之后的加息路径仍留有很大的悬念,资产价格仍然可能会经历几个月的波动,直到加息、通胀、与缩表这三大估值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降低后,才可能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缩表去哪儿了?

俄乌开战后,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关于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讨论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几乎看不到关于缩表的任何讨论,在本次会议的声明和答记者问中也很少看到缩表的影子。似乎缩表这个一月份的绝对主角,现在已经不重要了。

我认为目前缩表其实被留作了一个应对未来突发事件的备用工具。缩表的动机中,解决过多流动性对于金融系统和资产价格的负面影响占了大部分,且美联储对这部分的政策效果更有控制力;而缩表对于长期利率的影响,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联储不可控的市场因素。当前资产价值因为其他因素回归合理区间的时候,稍微隐藏缩表工具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另外,最近的美债波动率增高,流动性问题在缩表预期抬头的时候开始显现,因此不排除美联储刻意回避缩表问题以争取时间寻找解决办法,避免缩表时美债市场再次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关于加息的合理性可先看我最近写的东西:

2022 年美国工资通胀螺旋上升的风险有多大,其中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信息?关于美国工资通胀的来源和展望,以及美国疫情后尴尬的政策组合与实体经济困境积重难返 & 箭在弦上美国的债务需要人来接盘,而国外投资者是世上最大的接盘侠之一,这次美欧可能会在缩表上进行一番争夺,而俄乌的时机与欧洲央行的紧缩时机高度撞车。恒生科技指数跌幅扩大至 11.03 %,创该指数历史单日最大跌幅,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为了给美国资产托盘,美国可能需要在很多资产上动刀,包括数字货币、自家的垃圾资产、欧洲资产、也许还有中概等。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暗示「强化为打压高通胀不惜一系列加息的态度」,美股应声巨震,将产生哪些影响?写在一月FOMC会议后。美联储自十二月开始便极力向市场关注加息预期,因为疯狂的美国投机者一次次让美联储的预期管理失败,将资产泡沫推向绝路。如果美联储加息之前先缩表对资产价格有何影响?关于缩表的系统性万字分析内附漫谈缩表系列经普文

等等看呗,说了有一年了美国物价暴涨不是因为通货膨胀,不是因为过量货币流入消费市场,总体的消费总量增幅甚至不如价格增幅,说明需求其实是下降了的,只是因为价格高了导致市场规模变大了。

新印制的海量货币没有流入消费市场,而是流入了金融市场,造成金融市场通胀,而现在加息提高用钱成本,会使金融市场动荡追求更高利润。

25BP看上去不足为惧,但应该会使得房贷利率在近期就升高到4.5%左右,房市会迅速降温(但居民的住房支出反而可能因为利率上涨而出现进一步上涨)。囤房炒房的人今年剩下的日子估计是极为痛苦的,房产市场的风险会陡然加剧。

美国经济的现在基础面差极了。3月的商业形势指数预期是要好转的,但实际上还恶化了11.8(是的,是-11.8),如果按这单一数据,今年一月到三月美国实际上又进入了一个经济衰退期。

新订单指数降到-11.2,但交货时间指数增加到32.7,库存指数也增加到21.5。新订单数量显著减少,交货时间显著拉长,库存显著增加,意味着要么美国的供应链还没有恢复甚至还有些恶化了,要么就是消费需求大幅度降低了。(个人倾向于后者)

而且生产者物价指数↓也炸了,加息过快会进一步增加生产成本,如果之后再进行缩表操作,那可真是太有得期待了。

总之,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一团糟,这种情况下加息缩表无异于拔管。

那从金融市场流出的钱进不了产业,无法进行有利可图的投资,又会去哪里呢?一是出境投资,二是存量博弈。

总之,今年一定会是动荡的一年,恐怕会决定很多人很多事的大势。

等等看吧。

admin发布于 2022-03-21 财经
上一篇:“债券之王”格罗斯称激进加息可能破坏美国经济下一篇:专访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_美联储政策紧缩不会掣肘中国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