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有哪些典型的「散户思维」?如何避免?
转载说明:非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并提供有效链接。保证正文,文献引用完整。谢绝一切商业用途转载。
------更新--------
评论区有知友对分散投资的意见很大,补充两点:
1. 散户有一些相对低交易费用的分散投资手段,比如投资跟踪index的ETF/ETN;
2. 利用一家欧洲股市中间商的数据,德国的研究学者Benjamin Loos et al (
http://gsf.aalto.fi/seminar_papers/Which%20Behaviors%20Matter_SSRN-id2381435.pdf) 发现在诸多的投资行为中,under-diversification 和购买lottery-like股票的倾向是降低投资收益最显著的两个因素。在他们的样本中,完全消除under-diversification偏差可以提升8.2%的投资收益,完全消除lottery-like stock preference偏差可以提高3.0%
---更新END-----
最近正好在准备一片相关的论文。散户的投资行为(retail /individual investor behavior)是行为金融学的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因为学界可以获取一些关于散户交易者非常详实的数据(交易信息,性别,居住地,收入状况,语言,工作状况,等等),通过统计得出的结论有一定参考价值。
事实上,文献中记录的一些关于散户投资行为的典型化事实和部分答主的答案恰恰相反,下面我就逐条补充一些信息:
1. 散户投资者整体上表现为买跌卖涨(Contrarian),而不是追涨杀跌 (Momentum)。
而这个特点在来自多个股票市场(美国,瑞典,芬兰,日本,韩国,台湾,大陆等等)的数据,不同频率的数据都有类似的发现。以individual investor contrarian作为关键字,搜索google scholar,返回的文献数目是16200.
比如The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of various investor types: a study of Finlands unique data set 文中:
散户投资者明显表现出买跌卖涨的倾向(最左边的几栏,(buy ratio-0.5)小于0的表现为contrarian)。
2. 散户投资者整体上是偏向持有很少的几只股票(under diversification),而不是某答主说的分散投资。
比如 -
(采用瑞典的数据);
-
Equity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采用美国的数据);
Equity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这篇基于美国一家discounted brokage提供的数据,发现1991到1996年间,该brokage的客户中,超过90%的散户客户持有低于10只股票,超过50%持有少于4只股票。
3. 散户投资者倾向于投资本地的股票(local bias)或者是他们认为熟悉的股票。
How Distanc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fluence Stockholdings and Trades这篇Journal of Finance 2001的文章发现芬兰股市的投资者倾向于购买本地企业的股票,而相同的语言,与企业领导者的类似文化背景也对投资者购买该企业股票有正向的作用。
图中可以看到,散户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公司总部离家更近的股票。
感谢
@DavidCharge补充的这篇Harrison Hong 大神的文章:
?abstract_id=。 文章用
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解释local bias,数据采用的是中国股市的数据。
4. Disposition Effect,表现为过早卖出上涨的股票,而持有下跌的股票过长的时间。
What Makes Investors Trade?
图中panel A是已经卖出结算的收益分布(平仓盈亏),panel B是还在持有中的收益分布(浮动盈亏)。平仓盈亏的left tail(大额亏损部分) 要比浮动盈亏的left tail(大额亏损部分)thinner,也就是说个体投资者更倾向于持有已经大额亏损的股票而不是止损。
5. 相对高智商的投资者参与股市投资的比例越高,更倾向于持有更多只股票,投资共同基金(mutual fund),投资的表现(in terms of Sharpe Ratio)也更好。
这篇发表在Journal of Finance 2011年的文章指出在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上,IQ的作用甚至高于投资者收入状况的影响。
图中黑色的柱状图是个体股票投资者占总体比例关于IQ分数的分布,白色的柱状则显示非股票投资者比例关于IQ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IQ相对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投资股票。
关于对投资mutual fund 和投资表现的分析,可以参考链接中的回归分析。由于表格比较复杂,就不贴在这里了。
关于IQ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IQ, trading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文章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图片:
纵轴是IQ的分布,1-4是相对较低的IQ类别,9对应最高的IQ类别。横轴是时间。黑色的曲线是HEX的科技股12周的平均价格曲线。heat map的色度:越红对应越低的entry rate。我们可以看到IQ较高的投资者在科技股股价相对较低的早期时间入手。而IQ较低的投资者集中在2000-2001 Tech Bubble入手科技股。这个例子佐证IQ较高的投资者平均有更好的择时能力。
6. 散户中使用技术分析的相对回报更差。
参见我在另外一个问题下面的回答:
用了技术指标后反而觉得不准是为什么? - bh lin 的回答。
?abstract_id=这篇论文用2002年到2006年荷兰中间商(brokerage)提供的数据分析发现,使用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的个体投资者(individual investors)的投资回报要比不使用的月均低0.5%,同时增加0.2%的交易费用。7. 更热爱冒险(sensation seeking)的投资者交易频率更高,投资表现更差。
Sensation Seeking, Overconfidence, and Trading Activity,引用文中两张图片,给出一个大致的影响:
更年轻的投资者交易更加频繁,男性投资者相对女性投资者交易更加频繁。
无独有偶,更年轻的驾驶者平均上有更多的交通超速记录,男性驾驶者也有更多的超速记录。
这两个现象背后是否有一些联系?超速的驾驶员可以被认为更加热衷于冒险,而文章利用超速记录作为sensation seeking的代理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更加热衷于冒险的投资者交易更加频繁,但是整体投资表现相对较差。具体的回归分析结果,请参见链接中的文章。
其他的想起来再补充。
另注:本文列举了一些文献中结果。结果需要参考各国股市结构,政策和散户所扮演角色的不同。
References:
1. Grinblatt M, Keloharju M. The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of various investor types: a study of Finlands unique data set[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 55(1): 43-67.
2. Goetzmann W N, Kumar A. Equity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J]. Review of Finance, 2008, 12(3): 433-463.
3. Calvet L E, Sodini P. Twin Picks: Disentangling the Determinants of Risk‐Taking in Household Portfolio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14, 69(2): 867-906.
4. Grinblatt M, Keloharju M. How distanc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fluence stockholdings and trades[J]. Journal of Finance, 2001: 1053-1073.
5. Grinblatt M, Keloharju M, Linnainmaa J. IQ and stock market participati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11, 66(6): 2121-2164.
6. Grinblatt M, Keloharju M. Sensation seeking, overconfidence, and trading activity[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9, 64(2): 549-578.
7. Hoffmann A O I, Shefrin H. Technical analysis and individual investors[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14, 107: 487-511.
8. Grinblatt M, Keloharju M. What makes investors trade?[J]. Journal of Finance, 2001: 589-616.
上一轮大牛市(2006-2008)中国砖家与股民都说了啥?
从2005年6月,开始的上涨途中
1000点:中国股市必须推倒重来!
1300点:超跌反弹短线顶部
1500点:阶段性顶部
1800点:极限高点
2200点:大盘处于高危点位
2500点:出现泡沫
3000点:九成机构认为突破3000点难度很大
3500点:整体泡沫出现
4000点:泡沫可能破裂
4300点:股市极度疯狂,出台加税政策
4500点:牛市刚刚开始
5000点:十年黄金股市第一年
5500点:股市新起点
6124点:中国股市踏上新的征程,万点可期!
下跌途中(从2007年10月开始):
6124点:千金难买牛回头
5500点:短线回调洗盘是为了更好上涨
5000点:长期铁底,大胆买入
4500点:大盘已经跌无可跌了
4300点:做空相当危险
4000点:中线建仓机会来临
3500点:目前点位不宜盲目杀跌
3000点:印花税行情,政策铁底
2500点:八成机构认为大盘已见底
2000点: 永远不可能跌破
1800点: 中国股市已没有希望
1664点: 中国股市必须推倒重来!
不够冷静或者过于自信。很多理财小白,包括老股民一心扑在高收益上,忽视了「风险」,一步错,步步错,最后损失惨重。在选择理财产品前必须要进行风险测评,结合自己的承受力,谨慎选择产品,合理分配,尽量规避风险。
「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
理财的钱有哪些风险?
如果有朋友向你推荐理财产品,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可能很多人会问:赚钱吗?收益多少?一年有 10% 吗?
却很少有人会问:风险高不高?我需要为此承担多大风险?
理财的本质是用风险换取收益,但「忽视风险」是多数投资者的通病。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看看投资理财会面临哪些风险吧。
以最常见的银行理财为例,我们可以把理财的风险大概分成两大类:一是投资者买了「风险不匹配」的产品带来的风险,二是理财资金投资管理过程中带来的风险。
风险一:风险不匹配
我们先来看第一类风险:风险不匹配。它指的是投资者买了不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
投资理财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现象:但凡买的理财产品亏钱了,投资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迁怒管理人,比如新闻里时常上演的「拉横幅索赔」的行为。
诚然,管理人的管理水平对理财产品的收益表现有一定的影响,但除此之外,还有一层因素容易被大家忽略,那就是当初购买时的「风险错配」。也就是说,我们从一开始就买错了产品。
正如谈恋爱,俩人最后分手不是因为 TA 不好,是你俩本就不合适。试想,如果俩人都属于暴脾气,长久相处下去能不分手吗?投资理财也一样,当初的购买决定很重要,一步买错、步步错。
一直以来,投资者对银行理财都存在误解,认为银行理财和银行存款一样安全。其实不然。 理财是个「风险承担」的过程,银行理财不承诺保本,而且不同类型理财产品的风险差别很大。比如,银行权益类产品、衍生类产品风险明显高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风险又高于现金管理类产品。
不论何种类型理财产品,在发行前,银行都会给它确定一个风险等级,按照风险由低到高划分为 R1、R2、R3、R4、R5,分别对应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进取型和激进型投资者。而且,银行要求理财经理在销售过程中严格执行「风险适配」的原则,并且会在销售专区进行全程录音录像。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投资者买了不合适的产品。
但如果你把银行理财错当成存款,抱着「理财产品亏了,银行兜底」的幻想,漠视风险、不重视风险测评,有时候即使买了只好产品,也会因为风险的不匹配而产生实际的亏损。
尤其是在银行理财实行净值化管理后,「风险不匹配」带来的投资风险将体现得更为明显。
比如,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很低,属于保守型投资者,平时习惯了买货币基金。但受固定收益类产品更高收益的诱惑,你在风险测评时故意隐藏真实情况,买了只风险不匹配的产品。买入后发现净值波动超出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比如一日下跌 0.5%,如果 10 万的本金浮亏就有 500 块,小小波动可能就让你焦躁不安,从而选择忍痛赎回,产生实际的亏损。
但其实,净值型产品出现波动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儿。不过,如果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很弱,这样的产品之于你就是灾难。试想,一个习惯了保本的人,突然遇上了波动的产品,怎么有耐心长期持有下去。认购过程中,没有做到风险匹配,这是我们投资理财中面临的第一大风险。
风险二:投资风险
接下来说理财资金面临的第二维度的风险:投资管理风险。
这一部分的风险来源可以分成两部分:资金投向的风险和管理人操作的风险。其中资金投向的风险又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即市场风险,它是不可控的,不依赖于管理人水平的变化而变化。非系统性风险,是指具体投资标的的风险,比如个股、个券等基本面变化引发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系统故障、从业人员个人道德、交易流程疏漏等引发的风险。
我们一一展开。
市场风险——不可控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宏观经济、国家政策、通货膨胀、社会政治、交易制度等因素变化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经济周期风险、政策风险、利率风险、通胀风险、汇率风险等。
这些风险因素通过影响市场参与者的心理状态、预期和观点的变化,影响买卖行为,进而导致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大投资风险。这类风险一旦触发,通常会波及整个市场。
比如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股票市场整体会面临下跌风险,典型的如 2008 年、2011 年、2018 年。当时,以股票投资为主的公募股票基金业绩泥沙俱下,几乎清一色的负收益。
比如当央行突然收紧货币、利率大幅上升时,债券市场会面临快速回调的风险。因为债券价格和利率成反比,当利率上行,债券价格会下跌。此时,以债券投资为主的理财产品净值可能会下跌。
又比如当国家出台一些重大经济金融政策时,投资市场通常也会跟随反映。像 2018 年初的资管新规刚发布时,A 股市场应声下跌,权益类产品回撤明显。同时,因为新规极力打破刚兑,2018 年信用债违约潮接连上演,一些以信用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理财产品出现大跌。
另外,通胀风险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
汇率风险可能会导致市场资金流动的变化,比如当一国货币大幅贬值时,会使得资金从本国市场转向海外市场,进而引发相关投资品种价格的变化。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市场风险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重因素交叉叠加的结果。
2020 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想必让很多人真切体会到了「市场风险带来的广泛性以及它的不可控性」。受疫情冲击,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危机,企业正常经营受阻,恐慌情绪加剧资产抛售。3 月中旬开始,美国市场出现显著流动性危机:股债双杀,黄金也同步大幅下跌。危机随后传导至全球金融市场,全球主要股指在一个月内下跌超 30%。同时,疫情冲击叠加原油供需冲击,国际油价暴跌,因此导致了相关原油类产品的亏损。
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可以说,市场风险是难以预见的,它不是我们想躲就能躲得掉的。
不过,投资本就是和风险博弈的过程,要客观的看待市场风险。危机、危机,其实是危中有机。市场风险中往往蕴含着非常不错的低价捡优质筹码的良机。
具体标的风险——优选管理人很重要
说完了市场风险,再来看看投资标的所特有的风险。这种风险纯粹是由所投资产自身因素变化引发。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局部,往往只对个别证券产生影响,对整个市场的影响较小。这类风险主要包括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等。
目前,以债券和非标为主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是当前银行理财的主流品种。信用风险是这些理财产品面临的一大风险,我们重点说说它。
不同企业主体发行的债券由于受自身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誉等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债券质量也会有所不同:某些企业因经营不善或破产导致无法按时偿还本息,从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风险就叫做信用风险。
企业发行的债券一般都有评级,可以用它来度量违约风险。按照知名评级机构标普的评级体系,债券评级从高到低主要有:AAA 级、AA 级、A 级、BBB 级、BB 级、B 级、CCC 级、CC 级、C 级和 D 级。前四个信用高,从 BB 级开始,属于「投机级债券」。
通常,债券信用评级越高,融资成本越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信用评级越低,企业融资成本越高,违约风险也就越大。理财产品的管理人会根据产品的设计方案、风险收益目标来筛选对应等级债券,尽量做到投前尽调、投中风险审查。但这也不能保证管理人可以完全避免黑天鹅事件的发生。
信用风险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对公司基本面的详细分析来做出相应的预判,但这类投资往往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比如企业刻意隐瞒重大信息时,会存在因信息疏漏而导致的信用风险的发生。像 2019 年某明星企业突然曝出财务造假,所发行的债券信用等级遭到下调,不少持仓的基金产品估值也同步下调。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存在信用风险,但相比股票,债券的风险依然要低得多。
管理操作风险——关注内控流程
最后来说说管理操作风险。所谓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为因素、管理系统设置不当造成操作失误而带来损失的风险。比如,相关人员违背理财产品合同约定、未严格执行风控措施、买入一些合同外的资产,或者投资指令不明、交易操作失误、系统故障等都有可能使理财资金遭遇损失。
尽管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有相对完善的技术系统和全流程的风险控制,但有些小概率事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比如,2013 年的「**证券乌龙指事件」就是因为系统缺陷导致操作环节出现问题的典型案例。
以上就是我们买理财面临的主要风险。总结下来,共有 4 点:
1.买理财的首要风险是「不知道理财有风险」,理财非存款,风险不可避免。
2.买理财最大的风险是「漠视风险」。只有真正把风险当回事、重视风险测评、做到风险适配,才能尽可能降低风险。
3.不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亦或操作风险,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不意味着在投资理财过程中,它们一定会发生。
4.理财资金投资管理中,市场风险不可控,平常心看待就好。对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选择优秀的管理人。
我觉得所谓散户就是所有非机构投资者的总称。在这边有个说法叫retail client,就是零售客户。
我看到的散户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于风险的三不:不明白、不知道、不对冲。
不明白就是不明白市场真的是会跌的,政府再利好也会跌的,之前再怎么涨后面也会跌的。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5000点了会有大波动,不知道国家队是来稳定市场,而不是让市场稳涨。
不对冲就更别提了。一个个都想赌一把,赚了成神,死了算逑。
来值乎问我问题婆婆家五口人,都是十几年的老股民,总资金量200万,平均年龄55,平均学历高中。我可以以家庭成员今年1-7月份的操作力证中国散户有哪些思维,让我这个新股民简直开了天眼了,韭菜的名号对他们名副其实。1-2月:股市比较萧条和散漫,经过了119大跌,个股开始分化,舅舅的创业板大涨,另外四人看着干瞪眼,想追又不敢追,终于追了又开始跌,一跌,听说创业板什么市盈率太高要崩盘就开始割肉,这时创业板才1000多点。3-4月:傻子都能赚钱的季节到了,令我啧啧称奇的是,平均40万的本儿,每个人居然手中有20只股,原因是这只不涨那只可以涨!就这20只还每天换来换去!跌的就不动,涨一点就抛了然后又来追高。我计算过他们3-4月的盈利水平,持有手中任何2-3只股都比他们分散投资都赚的多,并且多得多!可能是因为恐惧,可能是相信什么巴菲特索罗斯的分散投资理论(人家上亿的能不分散吗?),结果来来回回还不如持股不动。他们每天看财经新闻,新闻联播,东方股吧。每周开一次股友会,每当新闻联播谈到某项利好,他们就拼命的第二天涨停追进去,比如两年免交营业税第二天地产股的走势,不杀他们杀谁,杀完了他们就开始装死,并且忿忿不平:那么大的利好怎么还跌!在后面的几个月中,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比如降息降准啦,比如七月的救市啦,只要政府一发利好,他们那天真可爱的萌系属性就开始爆发,坚定不移的相信主力一定不敢逆国家政策,那坚定的小眼神,那紧握的小拳头,江姐也要自叹弗如。5月:经典的来了,他们开始进付费荐股群了!说实话之前我一直不懂这种群能骗得了什么样的傻子,888,,8888,还鬼鬼祟祟不让我知道,理由是散户多了主力不拉!我去,那个群主推荐的是横店东磁,平心而论是一只绩优股,但你们看看横店东磁的涨幅,那是连大盘都不如啊,这水平还来荐股?我拿脚趾头选的都比这个强好吗?6月:更经典的来了,他们开始信用卡套现炒股了!那时他们的资金量已经够融资融券了,但是什么技术指标都不懂的情况下也不敢贸然行动,只好打信用卡的主意,简直不寒而栗!即使配资,也是2000点,3000点配资都行啊,为什么要5000点配资,高位不应该是减仓吗?6月下到7月的股灾:这下倒是消停了,倒是操作一致了,从拼命补仓到倒地装死,既没有操作原则也没有止损,大家都一样,收盘打豆豆开盘数跌停,终于在7.8日,其中两位因为家庭财务出现问题需要卖股(因为家里所有的钱都投在了股市被债主告上法庭),割在了最低点。7月:千股复牌,我对婆婆说辉隆股份不错,弹性佳,晚上挂涨停价抢单,停牌前是11.72。说完我就回家了,第二天问有没有挂价。答曰:不会算涨停价。这是一个炒了快20年股的人说出来的。
我一点都不同情他们。
admin发布于 2022-03-20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