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联储一提加息,市场就慌了?

2022年1月6日:

承蒙知乎ers错爱,这个半年前的答案突然得到了不少关注。那么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半年以来的情况:

1)美联储在七月份开始设立standing repo,限额5000亿,利率为0.25%,想当然必然是被买满,符合了6月答案中说“美联储会继续进行超小幅度加息”的预测。

2) 11月fed已经启动taper每月减少购债150亿,到了12月,fed放的水在standing repo里面5000亿,在0.05%利率的reverse repo里面1万5千亿,加起来是2万亿的资金就一直在这里放着(做collateral)。

3)11月美国录得创纪录的6.8%通胀率,这也符合了半年前这个回答说的:“通胀绝对不是暂时的,而超小幅度加息显然是没有用的”的说法。目前fed已经坐不住,宣布了taper提速到明年3月完成,明年加息3次,后年再加息3次,与之前的预测“fed早晚受不了要搞大加息”吻合。近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也都有上涨,如一年期的上涨到了0.425%,而2年期的则从6月时的0.1几上升到了0.874%,和10年期的收益率1.733%更加接近了。

4)12月fed议息会议加速taper,每月减少300亿,这样我们可以算出fed今年+明年的QE总额为120*10 + 105 + 90 + 60 + 30 = 1475 billion (14750亿)。这个钱数是小于两个repo里面的钱数(2万亿)的。现在两个repo里的钱数已经基本cover了fed从2020年中以来放的所有水了。所以说明fed放的这些水除了以国债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以外,银行没有拿这些钱去贷款,因此这些钱基本没有更大的货币乘数效应。

5)fed这个水放在reverse repo和standing repo里面,是有它的意义的。它最大的意义就是防范外部风险导致的资产减记以及减记进而导致的钱荒。假设美国各大银行在某国的房地产里面有投资,那么明年随着一些地产商的倒闭几乎必然要出现一些减记。但是现在减记可以仅仅从两个repo里面减记,对银行的经营基本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实际上起到了金融防火墙的作用。

那么,fed的所谓大加息(加到1点多)能够控制通胀么?我的答案是不能。fed现在的cpi里面rent的增长只有3.5%,但是实际的rent增长已经是17%。这里的花样是,fed使用的方法是去survey homeowner问他们如果租房的话,房租会是多少。但是人都有房了,怎么会对租房市场搞的那么清楚!所以这其实是个滞后指标。按照Bill Ackman的说法,真正的CPI应该是10.1%。这个滞后指标在明年会追上来,所以CPI的通胀率无论如何也不会很低。fed也会在2022年承受更大的压力。

为什么房租这么重要?因为如Ackman所说,房租在Core CPI里面占了30%,在reported CPI里面也占了24%。全球化可以降低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可是房租是没法外包给中国的。只有新建住房才能提高住房供给,但这1)时间长;2)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使得新建住房的价格也跟着提升了。

1.5%的利率能控制通胀么?答案是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因为通胀率保持在6%以上的高位,一个1.5%的利率还真的不足以控制通胀。因为通胀是个循环:房租、物价上涨 -> 生活难以为继 -> 工资上涨 -> 由于工资的上涨房主要求更多的房租,且服务业价格继续上涨 -> 生活难以为继。

打破通胀循环有几个方法:1)全球供应链改善,使美国可以利用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这需要产业链的转移和其他国家对新冠的控制。新冠的因素倒是有可能在2022年上半年改善(由于omicron轻症较多)。那么这个可以降低一些小商品的通胀,但是大宗商品的产业链转移没有那么快,所以短期内不会对通胀产生那么大的影响。2)由于利润不足或者工人供给过多,工资/股票收入无法上涨。这件事不存在,美国各大公司光从资产价格的上涨上面就收益很大了,现在公司的盈利/股价都是新高,不存在涨不了工资的问题。而现在美国到处都是劳工荒,也绝不存在工人供给过多的可能(现在的情况就是经济学上经典的philips曲线中低失业率高通胀的情况)。3)硬加息到夸张的程度(如1980年的沃尔克时刻),硬生生的刺破泡沫。短期内做不到,而实际上加息也得配合着卡死工资,才能管用。请参见1981年里根总统一次解雇一万一千名空管,干死通胀同时开启美国下面40年洗劫中产时代的故事。3)由于房价不再上涨导致有些人能够买房退出租房市场。这个能否发生涉及到资产价格的问题,下面一起讲。

所以,资产价格可能是一个关键。只有资产价格(包括股票、地产)不再上涨,通胀才有可能改善。然而,1.5%的利率真的能控制资产价格不再上涨么?我认为还是不能。首先1.5%的利率也没有那么高,目前的房贷利率是2.3%左右,还是比1.5%高,金融借贷利率则更高,1.5%的利率未必对房贷利率有那么大的影响,如2018年故事,也许只是15年房贷利率提升到3%左右(息差会降低)。其次,如果市场一直有加息预期,那么由于利率越高,债券价格越低的因素,资产还不会从风险资产退回到债券等避险资产。只有在1)利率真的足够高或者2)市场觉得不会再加息了的时候,这些资金从风险资产的大量流出才会发生。之前,只会有少量的流出。然而,1.5%的利率决不足以使市场觉得不会再加息了。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加息超过1.5%,比如达到3%,会发生什么情况?这里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美国政府的利息支出。美国政府坐拥28万亿的债务,在目前低利率的环境下当然不是个问题,然而如果加息真的超过1.5%,那么就有可能是个问题。2018年加息加到2%的时候,Trump已经感觉受不了拼命对Powell喊话了,更何况加到3%!如果加到3%,那么美国政府每年的利息支出会达到760 billion (7600亿),大大影响政府的财务状况。然而,如果不加到3%,通胀恐怕还是很难控制。

美国现在唯二破除通胀的方法,一是硬加息到夸张的程度大家一起死,二是一直慢慢加息拖到供应链改善,资产价格不再上涨,工人供给增加或者工人需求减少。一是fed根本不可能愿意做的,二是见效很慢的。看来,通胀的减退,在拜登任内是很难做到了。目前看来,美国通胀的问题,在2024年之前很难改善,而拜登政府必将重蹈卡特政府的覆辙,在2024选举中被共和党血洗。这对美国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1月6日:之前快写完的回答没有发,最近Fed minutes发现它们又有新招:Fed要启动缩表!可见他们也明白上面说的两个关键点:1)加到1.5%控制不住通胀;2)加到3%美国政府受不了。缩表的意思是Fed把手中的国债和MBS(证券化的房贷)卖出,这样拉低国债和MBS的价格,相应的就推高国债和MBS的利率。可以在不动基本利息的情况下,提高国债和房贷的利率,定向打击房市和债市。他们觉得这可能会有用?因为Fed手上的债券非常多,缩表可以拖很久,一直慢慢的缩表可以让资金一直保持“低风险资产价格会越来越低”的印象,从而保护资本市场的市值。目前我还没有能完全理解缩表会造成什么影响。其实最大的问题是:缩表的话,吸到的明明就是现在放在reverse repo、standing repo里的这些钱。。这些钱对实体经济本来就毫无影响,在把这2万亿(!)吸完之前,缩了也白缩。以fed的龟速,把这2万亿吸完感觉要玩到下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另一个观感是市场总会找到一个投资标的来对冲缩表的影响(如贵金属、原材料、分红多的股票、公司债等等),因此缩表这件事对通胀的控制未必如加息那么显著,或者说它可能会稍微按下房地产的通胀,然后反而又导致原材料(油、气、铜、银等)的进一步通胀。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原答案(2021年6月下旬):

其实不是提加息,这次已经加息了。逆回购利率增加到0.05%,今天一天之内直接吸走2000多亿美元。

可见实际上0利率和0.05%的利率是有巨大差别的。国债收益率几乎为0,拿个短期国债最不济也能保本,这一下有了0.05%的利率,银行瞬间就一拥而上了,这一下美联储的逆回购增加到7000多亿,已经超过了今年QE的量(每月1200亿,6个月正好7200亿)。等于是银行把国债卖给联储,然后再把卖来的钱在联储的逆回购账户上全都存下,对实体经济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了。

市场害怕加息,主要是怕加的多了之后,投资股市这种风险资产的就会减少,而投资国债等低风险资产就会增加。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状况,所有人都有加息预期,银行不敢放贷(低利息的贷款放出去,加息后就亏了)大量资金放在逆回购里,基金放在低风险资产里面没有利息,加息后还可能亏损(债市的收益率越高,价格越低)。只能投资风险资产寻求一定的利润。0利率的情况下就把大量这样本身不喜欢风险的资金硬推到了风险资产上来。美联储现在采用这种加0.05%的方式就是想看看这样一点一点的来能收回多少水(他们不敢加太多,一是怕经济打坏,另一个美国政府现在借贷天量,利率高了之后利息支出会很吓人)。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所以预计今年后半段会继续使用逆回购,超小幅度加息之类的策略。虽然,这样的策略应该对通胀是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通胀主要是供求,跟利率关系不大。现在的状况是除了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受疫情影响很大,这个问题不解除,通胀只能继续往下游传导。所以预计美联储很可能会在2022年搞个0.25%之类的加息,但是,那样也没用—供应链的转移不是那么快的,而中国现在议价空间越来越大,美国的通胀只能继续传导增加。而且美国房地产大放水暴涨,早晚要传导到房租上来(现在实际是因为疫情抑制了房价往房租上的传导)。所以加息0.05%,0.25%什么的是挡不住通胀的。

这样推演,早晚美联储会受不了只能搞大加息(所谓大加息也就是到1.多吧),加到1点几的时候,会大量减少市场上本来不想进股市被逼进去的资金,市场由于抽水则会有不小的回调,这当然也是市场担心的地方。上一轮耶伦加息的时候,Trump用repatriation这一招把美国公司存在海外的钱勾搭回来,解决了钱的问题导致了美国在他任上的持续繁荣,而这次则不知道还能弄回来什么钱来救济了—似乎唯一的可能就是从中国抽水……

一句话版本:因为资产的估值倍数是利率的倒数

如果利率是3%的话,那么你滚复利大概23年左右你的资金能翻倍( ),所以上市公司IPO的时候,23倍估值拿来做一个标准指引,这意味着在这个收益率情况下你作为公司股东持有23年后能回本。资本本身只在乎增殖率而不在乎资产类别,均衡情况下所有资产最后在资本回报上是等意义的。哪怕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最后还是拿对冲完之后无风险利率现金流折现来算。

当然,真实的资本市场是复杂的,并没人会认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利润会年年都一样。但利率越高,利率作为分母,则利率的倒数就越低,这与资产的估值是正比的,哪怕是“成长类”股票,也是在利率作为分母的情况下定价未来每年可能增长的利润。分母越来越大,那么无论你是蓝筹还是增长甚至是概念,一律是要按比例缩水的。

如果利率从3%变动到5%,那么只需要滚14年就能翻倍,估值的中枢直接就从23倍往14倍去,这还是假定利润不变。如果算上企业本身的融资财务成本问题,那么在财务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企业融资利率会跟随基准利率上升),利润还会相应的减少,估值就应该更往下面去了。再考虑到一些企业本身没有自造血能力,靠融资市场维系现金流,那明年企业是否还存活都是个问题了。

分子变小,分母变大,且都是按照比例的,故加息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

具体的算法参考:

如何简单明了地解释自由现金流折现?719 赞同 · 0 评论回答

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零利率对于击鼓传花的估值泡沫游戏是极大的助推器。大量的美股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已经不是主要收入,包含一些IT公司的工程师也加入了这个阶级。董事会给CEO和管理层们的目标不是公司基本面的业绩,直接是赤裸裸的股价,而挂钩的奖励是公司股票的期权。也就是当公司的股价上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期权值得行权,公司高管有资格以约定好的行权价格买入自己家公司的股票,赚取差价。

于是乎公司管理层的目标不是客户体验的提升,公司成本的管控,而是股价。在几乎零利率的融资环境下,最容易的办法是用公司的资产抵押贷款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那么董事会高兴,高管高兴,华尔街高兴,401K账户高兴,大家都很高兴。

反正借钱几乎不要利息,那么为什么不能肥一肥自己呢?

这个故事会在连续加息后产生很壮观的结果。

加息本身还会对整个货币的供应总量产生影响。当一些生意的回报率只有2%的时候,高于2%的利率去放杠杠做大这个生意明显是不理智的。但当利率接近0%的时候,哪怕只有0.5%回报率的生意都是可以放大杠杠去做的。

现代金融的货币产生方式,央行产生的基础货币是一小部分,商业银行派生的信用货币才是大头。而当利率趋向于0%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商业信贷,但凡有一点赚钱的都可以放杠杠去做,所以利率极低的时候会产生巨量的派生货币。而这个产生货币的过程会在加息的进程里反转。

信用货币能快速派生,也能快速湮灭。

而联储被通胀逼在墙角加息的时候,显然无法一边扩表,一边加息,这本身是违背规律的。

本来一边是扩表(基础货币增长),一边是零利率(派生能力暴增),这么一乘,货币供应爆表。资本市场的状况就是钱多到发愁,俗称流动性泛滥。国债基本没啥收益,借钱又不要利率的情况下,各种炒作就疯狂上演,有免费的钱不用那是王八蛋。

未来一边是停止扩表(taper完成就是基础货币供应不增长),一边是加息(货币派生逆转,低回报资产全部去杠杆),那么之前货币总量膨胀有多离谱,现在湮灭的就有多夸张,这对资本市场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2022年的计划里还有缩表,关于这个,参考:缩表是什么鬼?

所以利率上升一点对于资产的估值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估值仅仅是估值而已,并不代表财富的真实水平。市值与财富不是同义词,市值只是价格而已,不是价值。(参考:一个上市公司的市值高低能说明什么?)

钱,更准确的说货币,本身只是一个记账的工具和符号,货币的本质就是一个债。

一个地方如果有一个农民生产粮食,另外有一个樵夫砍柴,还有人织布,有人打鱼。那么当织布的正好需要粮食而农民正好需要布的时候,他们不需要货币,他们交易可以是物物交易的。但当樵夫需要布匹而只有渔民需要柴的时候,这个交易就很难促成。于是乎樵夫可以拿了布匹后暂时欠织工一匹布,等哪天需要柴的时候补上。而这个樵夫欠的一匹布就是货币了,织工如果想吃鱼,就可以让渔民去樵夫那里拿柴,把账给平了。

我们看到这种交易效率是非常低下的,一旦参与的商品种类和人多了,就很难这么巧。

办法是我们拿一个大家都要用的东西做欠账的单位,来取消交易的巧合性。这个动作就是“交易的解耦合”,这个解耦的动作就是货币作为一个普遍接受的负债的本质。

这个负债的东西必须要好保存,不会放着放着就腐烂掉,不能某个人突然能轻易获得(必须是一定工作量换取的),要好切分(正好等量的交易也是巧合,也要解耦)。

所以货币本质是个债,是个记账,是我的劳动产出暂时没有匹配的我要的他人劳动果实,那么就先欠着我的,等出现了某个人的劳动果实正好是我的需求,那么这个账就平了。欠我的人未必是偿付我的人,只要参与这个记账圈子的人够多,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

这个记账的过程本身没产生粮食布匹柴或者鱼,但解耦合这个动作大大提升了这个记账圈子里的人的交易效率。这个记账的形式是不重要的,可以是铜,可以是金,可以是纸来记账,也可以是数据库来记账。

货币本质上就是一个记账的工具,它不是财富本身。

财富本身是生产资料,能产生粮食,布匹,柴火和鱼的那些东西和劳动力才是财富,我们获取货币的目的是换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所以真正的财富,是劳动成果的源头,而不是记账单位本身。如果你掌握了先进和优质的生产资料,那么无论记账单位是什么,我们都能换取他人的劳动成果。

关于生产资料(参考巴菲特为何不投资比特币?)

所谓富有,是你掌握的生产资料是社会所依赖的且占据整体生产资料的比重高。社会越依赖,占比越高,则越富有。这个是实打实的富有,而不是账面财富。富豪榜上拿公开上市公司市值乘个人占比来计算身价的排名,没太大意义。

而当一个人占据了大量优质的生产资料的时候,因为利率上升而导致的资产在二级市场的估值下降,对这个人而言,是不构成事实上威胁的(除非脑子发热加了太高的杠杠)。这个时候以货币为单位计价的名义身价的下降根本不是真实财富的缩水。

相反,当加息导致的二级市场估值普遍趴下的情况下,能产生大量现金流的资产恰好可以扩大他对于这个世界优质生产资料的占有比率。

要摆脱货币幻觉,货币仅是一个记账单位,它不是财富。特别是对于能凭空产生货币的人来说这个道理就更加理所当然,并且显而易见。做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一个发币的人自己搞出来的 token,他自己会把这个当钱当宝贝疙瘩吗?显然是不会的,因为这个东西他想要多少都可以有。换成美元道理也是一样的。对于能凭空产生美元的参与者,是不会稀罕美元计价的高低的。要的是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转移,那才是财富的转移。

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加息市场会那么害怕。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害怕,玩零利率杠杠庞氏游戏和赌资产必须上涨的人当然会害怕。而摆脱了货币幻觉,甚至自己就是制造货币幻觉的人,无非是又一次财富乾坤大挪移而已,并不会很害怕。手上揣着破记录天量现金的巴菲特和跌得鼻青眼肿的木头姐,他们对于加息肯定不会共情。没有什么女版巴菲特,只是女版乔布斯闹剧的另一个版本罢了。

加息无非就是退潮漏裤衩的时间到了,穿着的人不害怕,害怕的都是光着腚的。

上述说的那个利率对于资产的逻辑,并不存在不普适的规律外特殊地。规律就是规律,没有某些地区就一切规律都变了。牛顿定律不会在一些地区就突然特色起来了,经济学亦然。

面对联储加息,好不容易积攒起来一些优质生产资料的我国,要防止这样的财富大转移,正确的做法不是跟着加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逆周期降息,保护住优质资产的价格。看到最近1月的社融和LPR利率的下调可以判断,这个过程不会终结。

这样的逆转操作会导致两国货币的无风险利率差产生趋势性的逆转,对于汇率稳定和资本管制的挑战是巨大的。

抓住优质生产资料才是财富本身的核心要义,某些工具类的资产价格并不必守,只要防止金融系统被拖入系统性崩溃的泥潭即可。

如果对我说的这个非财富本身的工具类资产指的是什么感兴趣,阅读下面两篇:

为什么2020年那么多城市房价开始跌了,还是有人相信房价会一直涨?16.3 万赞同 · 9078 评论回答如果我是房东,房产税出台后,我能否提高租金,把房产税摊在租户头上?6324 赞同 · 2 评论回答

这个问题本身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简单,太简单的事情都会反映在预期里,市场反而不会发生短期剧烈的调整和波动。要把问题讲透,至少要讲五个大方面:

利率如何影响资产定价过去两年美国的财政政策对低收入群体资产负债表带来的影响美联储的预期管理(加不加息,多快加息,一次加多少息,总共加多少息)加息带来的利率传导通胀

这得写到哪年去,单拎出来一条都累得慌。我就捡第四条利率传导举点例子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

从2022年年初到现在2月13日截止,市场由于预期美联储的加息动作,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已经上涨了43个基点,而30年房贷利率则上涨了73个基点。这些利率,尤其是30年房贷利率,都是长期利率。

美联储能够调整的是Fed Funds Rate,是商业银行隔夜拆借的利率,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短期利率。

问题来了,隔夜利率调整(的预期)为什么会带动长期利率调整?

就拿房贷利率来说,30年覆盖了差不多4个经济周期,利率也会有周期性的变化,按照经济学理论来说,为了排除套利的情况,30年期限的利率不应该是未来30年每年的利率的一个加权平均么?下个货币宽松周期来的时候,利率大概率又是贴近零,甚至小于零。为什么接下来两年的隔夜利率要上涨,就带动整个30年的利率都上涨了?

理论归理论,我们来探讨下实际。

美国由于发达的房贷资产支持证券(MBS)市场的存在,房贷放款的逻辑早就已经跟传统经济体有很大区别。大家印象中可能房贷放款的主力还是银行,然后银行也是在用自有资本放款(来自于存款),但是实际上美国房贷放款的主力已经变成了各式各样的房贷中介。

相较于银行用自有资本放款,房贷中介的操作模式一般是这样的:

在短期融资市场借入100美元找到需要贷款的人把钱放出去,创造出一份贷款把贷款卖给房利美\房地美换取101美元(市场价)

也就是说,这些房贷中介放出去的款都是借来的,自有资本极少。只要短期资金成本足够低,他们就可以通过反复借款-放款-卖贷的方式快速地盈利。按照现在短期拆借利率0.25%来计算,就算一年只能放贷一次,那一笔放款的毛利润也在 美元。而这个房贷中介的自有资本可能只有其放款规模的四分之一,通过财务杠杆可以很快的放大收益。

现在假如我们把短期拆借利率提高50个基点,那么房贷中介的毛利润就变成了 美元,一下子就缩水了0.5美元,算上杠杆那缩水得更多。

所以房贷中介会选择用更高的利率放款,这样子卖出去的房贷就不是101美元,而是101.5美元,那么利润又变成了 美元。换言之,房贷中介只有通过提高房贷利率才能维持自己的利润水平。因此短期拆解利率的上涨会迅速地反映到长期利率上。

这是一个简化的例子,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利率传导的机制:只要是涉及到短期拆解,尤其是杠杆操作的情况下,美联储带动的利率调整会迅速地反映在市场定价上。

再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

对冲基金通过杠杆利差交易(long basis)来交易国债对冲基金通过短期拆解买入股票二级市场经销商(dealer)通过回购获得资金来做流动性交易(flow trading)充当市场中介

以上的每一个都会因为短期拆借利率的上涨受到很大影响,而他们必须通过缩减资产规模/抛售资产来存活\还钱,这些抛压都会反映在市场的价格上。

如果说这些都还太虚的话,我们回过头来探讨下房地产市场。

美国2021年全年的房地产价格上涨是19%。这是全国平均涨幅,也是历史最高涨幅。是的,你没看错,比07年金融危机前还要高。

美国年度房价涨幅(同比)

而有些地方的房价涨幅更是超过了30%。

美国各郡年度房价涨幅(2021年11月数字)

这个涨幅背后有很多因素,但是低廉的房贷利率是最重要的推手。当前(2022年2月13日)美国的房贷利率是4%,而去年的平均利率只有3.1%。低廉的房贷利率意味着买房者用同样的预算可以购买一个价值更大的房产。反过来说,房贷利率的上涨意味着同样价格的房产对应的月供更高,同时房价的上涨也意味着月供会更高。

我们再来做个简单的计算就知道了。假如法外狂徒张三去年的房贷月供是1000美元,假如他今年准备再买一套一模一样的房子,那么叠加了房贷利率上涨和房价上涨后他的月供是多少呢? 美元。实际的涨幅因为摊销会比这个小,但是这个数字已经足够有参考意义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美国房贷月供中位数最近飙升,一年的时间内从1,100美元左右飙升到了1,454美元,超过了06年高点的1,371美元。大家还买不买得起房是个大问号。

美国房贷月供中位数(source: Black Knight)

当房价高企,房贷利率的上涨周期开始的时候,你作为投资者会不会担心房地产的价值呢?房地产的需求还能维持么?

对于房地产这种流动性差的市场来说,所谓的房价只不过是个估值而已。小区里有人买卖了一套房子,整个小区的估值都会相应地跟着调整,当一套房子的成交价开始下滑的时候,会带动其他成交价的下滑。只需要一笔交易就带动整个区域市场的重新估值。

过去两年房地产上涨的另外一个推手是房地产的供应不足。自从08年危机过后,美国的住房供给一直没跟上,过去两年撞上疫情搬家带来的购房需求算是教科书式的供不应求了。按照估计,美国现在的房子只够卖两个月,也算是历史新低了。

美国住房供给能够维持的月数

供给不足是投机的重要推手,有限的供应在市场资金充足的时候能够不需要任何基本面的改善就纯粹依靠换手来获得价格上涨,比如:

郁金香股票独角兽白酒(皮一下)

供给不足的问题最终又会由于价格上涨而终止。只要价格足够高,已有的持有者就会到市场上寻高抛售,供需的逆转最终会带来每一次“泡沫”的终结。而价格的回落往往很迅速,因为需求不足又价格高企的时候,往往是很多一直在观望的持有者冲进市场来增加大量供给的时候。这种风险也是很多投资人担心的。

插一句,以上这些分析不代表房价一定就会跌,事实上大家的预期是2022年仍然有10%的涨幅。但是潜在风险更大了,自然会有更敏感的市场参与者做出反应。

上面讲的房地产市场的这种因为利率上涨而造成的资产估值问题,不是通过现金流折现这个通道,而是通过需求这个通道:利率上涨自然带来的问题就是需求萎缩,进而影响成交价格。

利率-需求-价格这个通道还有很多种形式:

过去几年很多美国上市公司通过极低的利率借款来回购自己的股票拉高价格,利率一涨,这套操作就得打折过去几年美国很多PE公司通过低利率借款来做杠杆收购,拉高一级市场价格,利率一涨,歇菜过去几年美国不少VC/PE通过借款来在BCD轮抽高独角兽价格,等着让二级市场接盘,利率一涨,扑街等等等等,类似的很多很多,不展开讲了,每一个都值得单独写一篇

实际的过程和结局不会那么简单,不是简简单单地歇菜扑街,我前面是夸张。但是资产价格重估是不可避免的,风险是很明显的。

说了这么多,就问你要是投资者,你慌不慌?反正冰敦敦是先溜了。

压住弧过弯!

(全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我叫沈一石,是某资本家,某日,美国加息,加的这个息还是无风险利率,与把钱在别的国家承担风险投资生息相比,把钱换成美元,去美元区投资,承担同水平的的风险,会有更高的收益率(总收益率=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显然更划算。(当然还有利率平价,不过没必要扯那么远)

不仅如此,我还知道,跟我一样的资本家都会这么考虑,都会有相应的动作。

于是我会有三个动作:把国内的资产卖掉变现;把到手的人民币换成美元;总美元去美元区配置资产。

造成的后果是:

国内资产价格下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降。

我一定会这么做,这无关乎道德,因为其他资本家也会这么做,我必须抢到他们前面,否则,我的资产就卖不出好价钱,到手的人民币也换不了多少美元。

我投资过的那些公司由于无法进行债券融资,借不到钱,就会发不出工资,就要裁员倒闭。

我换美元时扔下的那些人民币,直接落进央行手里的,不进入经济体,不会直接交给企业发工资,于是实力弱的企业就会降薪裁员倒闭,市面上流通的货币的确也会变少,物价更便宜,但是有工作有收入有消费能力的人会优先减少。国民收入下降,买房需求降低,房价随之下降,开发商买了地却卖不出房,还不起贷款,为了现金流不断,就得降价去库存,快速回笼资金。房价下降,REITs等炒房基金价格下降;开发商的利润率降低,投入房地产开发的资本减少,买地需求下降,政府的土地出让金(这个是财政收入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收入下降,土地财政受到冲击,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就会下降。

(在此感谢评论区 @见雪疯猴 指出我的错误)

人民币汇率下降之后,也就沿海搞出口的企业日子好过点,国内买国外的东西,会贵不少。

这时候我还会管国内咋样吗?不会。政府唯一的选择就是跟进加息,这样我看不到国内和美国的利率差,自然就不会有上述动作。

当然,跟进加息是有代价的,利率高了,中小企业更借不到钱了,得死一片。就业率又得掉一截,地方政府又会被问责,相关部门领导的仕途就又会宣告终结,领导班子又得换一套。枉了我之前走动关系掏的那些钱了……

为了不引起“中产阶级”开奔驰撞死五人这种的惨剧,就得给部分企业精准滴灌,让他们活下来,保住“工业体系完备性”,给部分企业培养“国际竞争力”。

每个行业活下来的就剩那么几家,日后要是复苏了,就是寡头,就能吃到垄断利润,那时候我正好回国投资,政府为了恢复经济招商引资,又得出台一堆舔我的政策(eg:PPP),我再办个美国籍,那就是引进外资,政策更舔,我的孩子回国考大学那分数线降到侮辱他智力的程度,上学还有美女陪读……日子真美,感谢祖国!

我最看不惯的,就是一帮人,把一切问题都摁在我一人畜无害的资本家头上,这是我的问题吗?

这个世界已经全球化了,游戏的规则是,不舔我就别想发展经济,想舔我的国家多了去了,人家大部分人口还是农业人口,生产力低下,挣得很少,眼巴巴地要承接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我用极低的工资就能让他们很快活,就能给当地政府带来他们从没见过的财政收入,就能让当地过上现代工业社会的生活,想要我的钱?拿出对我有利的政策,压低工资提高我的利润。当地人反对?那你人口红利不就没了?那你不就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了?不好意思,这是你的问题。

呓语结束,我反对以上所有观点,他们是错误的、有害的、破坏大局的。

市场和美联储在唱双簧

admin发布于 2022-03-19 财经
上一篇: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里究竟都有啥下一篇:宋国友:美联储治标式加息影响全球经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