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联储一定要加息?
如果一句话解释的话:防止通胀和泡沫是加息的最主要原因。
利息越低,越不容易发生破产挤兑,但并非利息越低越好,归根结底,经济是个效率问题。
央行也好,商业银行也好,企业也好,都要对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负责。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比较特殊,负债是释放出去的货币,资产是各种各样的,或政府的国债,或者是商业银行的各种抵押品,这里只要抵押物不发生违约,央行是不用担心破产的。商业银行和企业则不然,大家对于经营风险需要有一个考量。
假设一家企业的利润率是10%的情况下,向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是7%,这个是良好的杠杆。是融资型杠杆,是没有问题的。前提是账期不能发生太大的问题,另外要能保持住着个利润率。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家具,行业的边际利润率下滑的话,一旦跌破7%,那么负债端的利率不下降的话,则杠杆就会变质。
这个时候企业并不会突然破产,因为可以通过借新债的方法来挽救一下,使得现金流不至于是负的。这个时候称为投机型融资。
假设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或者其他手段在竞争中胜出,把对手挤出市场,获得更多的议价能力,则资本回报率重新上升。投机型融资能恢复成对冲型融资,那么这个降杠杆的过程是可行的。
但要注意,这个事情不是一定能发生的,如果失败的话。
债滚债吞噬现金流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最后需要举新债来偿付旧债的利息,这个时候融资的性质就变成了旁氏融资,这个是坏的杠杆。
最后势必是违约潮。下面这篇文章里的模拟变化过程,可以体会一下。
许哲:关于债务结构最简单的逻辑2593 赞同 · 178 评论文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资产的质量取决于企业的资本边际回报率,整个过程中是被动的。当违约潮发生的时候,商业银行会更加惜贷保护自己,从而让更多的旁氏融资和投机型融资出现重大问题。
而这些企业的融资失败会出现裁员潮,整体社会的总开支下降,导致原来是对冲性融资的企业的营收发生问题。因为企业的收入是他人的开支,所以这个时候杠杆的质量会连环爆发生问题。
目前我们没有假设利率发生变化,现代央行的制度赋予了央行调节利率的能力。当社会普遍的资产边际回报下降的时候,杠杆的质量越变越差的时候,有一个办法能提高杠杆的质量,减少违约。就是央行降低利率水平。
央行给予商业银行更低的利率,那么那些资本边际回报率在挣扎线上的企业,能改善自己的资产负债表的质量。
本质上,是资产负债表左边的创造利润的效率,和右边负债表上的实际融资成本的利率的速度大比赛。这场比赛的一方,资本边际回报,是由企业的质量决定的,右边是央行决定的。
那央行降低利率,也就是降息后,这个比赛的比分能拉回来一点。
这个就是为什么降息普遍被认为是救市的原因。
那么既然如此,利息是不是越低越好呢?因为如果央行设定的利率足够低,那么破产的企业就会变得很少,全社会充分就业,使得总支出变大,大家的日子都好过。
这种看法无疑是错误的。
因为如果利率非常低的时候,并不见得所有的融资都会老老实实放到企业的再生产也研发的过程中去,非常低的利率会催生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
因为商业银行拥有派生货币的能力,当利率很低的时候,企业的贷款冲动很强烈,会使得商业银行派生出很多货币,使得整体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大幅度上升,表现为M2的增速很快。这样子的话,通货膨胀会伤害到经济体。
许哲:央妈的更年期烦恼1551 赞同 · 173 评论文章另外资产泡沫也会发生很大的问题,如果利率非常低的情况下,大量购买金融资产的人会变多,因为利率变低的情况下,使得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大于利息的可能性变高,会诱发大量的金融资产的购买行为。
而购买金融资产的行为,本身会推高金融资产的价格,使得金融资产二级市场的价格产生的账面净值浮盈很大。但净值浮盈不等于财富的真实增长。
许哲:关于债务结构最简单的逻辑 的表格游戏里有体现,另外以股票为例的话,大量在低息环境下产生的泡沫牛市,并不是真实的财富增长,已经被验证了无数次了。
许哲:关于股市最简单的逻辑3512 赞同 · 241 评论文章低息环境下的金融资产泡沫拥有反身性,也就是利率越低越买,越买资产价格越高,资产价格的证书高于正常企业经营的利润率的话,那么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并不会用于企业改善自身经营上,也不会用在研发等提高资本边际回报上,而是用于金融资产的投机上。
很简单的道理:钱往最近过往回报率高的地方走。
这么发展,最后一定是一地鸡毛的,靠后来者的购买行为推升的资产价格的泡沫,本质不异于旁氏骗局。广义的旁氏骗局的定义:靠后来的人(资金)支付先来者的收益,那么后果是必然可期的。
许哲:一招看穿一切旁氏骗局——泡沫的形成、发展与破灭,以及复利的魔力。6648 赞同 · 338 评论文章这种金融泡沫破灭对于经济的伤害是特别巨大的。
因为获得的贷款没有投入到研发创新,增加资本边际回报率的提升,而是投入到金融资产的投机商的话,负债会吞噬正常的现金流,最后会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里的金融资产不局限于股票,金融属性特别强的房地产业也是一样。
当投资房产的回报远高于正常企业经营的情况下,任何一种央行扶持企业的宽松,都必然流向房地产。因为资本是逐利的。
很简单的道理:钱往最近过往回报率高的地方走。
所以,一个负责任的央行,需要在金融资产产生泡沫苗头的时候,通过加息,来抑制不正常的金融资产投机潮,防止泡沫的产生。
前提是,不伤害经济正常的运行。
但这是困难的。
一来是要测算正常的企业的普遍健康的资本边际回报率,所谓的中性利率。一个不至于伤害到正常企业回报的利率,同样不能低到产生金融资产泡沫。刚刚好的利率水平。是非常困难的。
美联储最近对经济的测算是,这个中性利率大概在 3% 左右。
也就是说,低于3%的话,有产生泡沫的可能,会使得整个经济体的流动性多余健康运作的需要,有产生通货膨胀的可能。众所周知,通货膨胀对经济是有很大的伤害作用的。
另外一个困难的点是,如何判断金融资产是否存在泡沫。
格林斯潘说,只有泡沫破灭的时候,我们才能确信这是个泡沫,那相当于没说。
所以央行的判断对整个社会都非常关键,但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
总得来说,我们得寄希望于央行对于整体社会的中性利率的判断不要出现错误,否则就是通缩失业的经济萧条和泡沫通胀的痛苦中徘徊了。
上述所有的情况,都是假设该央行有绝对的自主性的。不受其他因素约束的。
具体到美联储而言,我们不需要考虑那些,法定的任务是控制通胀和想办法提高就业率。
这个矛盾就是利息太低了,可能产生泡沫盒通胀,利息太高了,好好的对冲融资变成旁氏融资了,失业率会提升。而目前的联邦利率水平低于美联储测算的刚刚好的中性利率,所以要加息。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说,股市下跌了,美联储一定会停止加息的进程。就美联储的目标而言,警惕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而不是维系股市上涨,才是其目标。当股市继续暴跌产生经济问题,使得失业率有快速上升的苗头的时候,美联储才会重新考虑加息的进程问题。
总的来说,只要中性利率没到的情况下,美联储按部就班加息才是正常操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央行这个因素的话,除了利率,整个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也是异常关键的。可以参考:
许哲:缩表是什么鬼?4572 赞同 · 488 评论文章个人认为,美联储缩表的影响要远大于加息。
美联储的0利率,相当于油门踩到MAX。
GDP增长3%+, 相当于速度飚到MAX。快爆表啦!
主要增长来自于建筑与房地产业,世界第一经济体打鸡血high成这样,我问你怕不怕?
再不加息(多久不知道),这车就直接飞出去了。
想当年,次贷危机前,格林斯潘只不过把利率降到了1%。
2008年就是这么飞出去的。
老美的记忆力应该不只有8秒钟吧。
那美国以往正常的年利率是多少?
即便格林斯潘被口诛笔伐,他也仅仅在2001~2005年实施了1%~2%的低利率。
在其它时候,美国的正常利率在4%~5%,甚至6%+的利率也是不稀奇的!
现在零利率,你怕不怕?
-----------------------------------------------
对中国的影响:
我说得直一点,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大点的泛亚交易所,为了预期X%的收益率(实际没有),一路死扛。
但是,所有未来的支出都是按照7%增长做的,一旦没7%,就要亏本。
一旦资金争相逃跑,再多的后台担保也OVER。
—————————————————
对其他人的答案:
frank hu的意思 加息是 两难。
腾天的意思加息是 两可。
他们两个人我是都同意的,就是 静待时机。
所谓静待时机,就是 各方面还有余地撑一撑,怎么有利怎么来。
对比中国,每次降息是都火烧屁股啦,怎么糟糕怎么来,股崩 房崩 债崩 工业崩 民营崩。
救了股市丢了汇市。但其实什么都没救着。
这个问题问的不错,值得我花点时间写一下。
美联储的政策目标,有两条:1)稳定物价;2)控制失业率。这个政策目标比较特殊。因为很多其他国家的央行(比如欧洲央行),一般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1):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的意思,就是控制通胀率。如果通胀率太高,那就加息,缩紧银根,把通胀率降下来。如果通胀率太低,那就降息,量化宽松,把通胀率推上去。
所以,美联储加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通胀率有点高,或者通胀率看上去正在不断攀升,因此需要加息降降火。
通胀率多高比较合适?美联储的目标,是每年2%左右。
我知道,有些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每年2%?为什么不是1%,或者3%?2%有什么神奇?
这也是个好问题。答案则有点奇葩:2%的目标就是一个大概的约数,没什么硬道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这里需要为大家科普一下金融历史。
世界上第一个设置通胀目标的国家,是新西兰。
让我们把时钟调回到1988年。当时的新西兰央行行长叫做Don Brash。在上世纪80年代,新西兰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据Don Brash自称,他的叔叔是个果农。到了退休年龄,把自己的苹果园卖了,然后把这些钱都去购买了新西兰政府国债。结果当这些国债到期时,由于飞快的通货膨胀,其购买力损失了90%。因此Brash行长对通货膨胀深恶痛绝。
1989年,Brash行长开始推动立法,来确保新西兰中央银行有足够的独立性,可以在货币政策上不受政府的干涉。这部法律叫做the Reserve Bank Act of 1989(1989年中央银行法)。
因此在这部法律中,被加进了一条“通胀目标”。就是说,央行有责任将本国经济的通胀目标维持在某一个区间内。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就不必考虑政府的想法,一切以那个政策目标为准。这样的话,央行的政策就能够独立于政府干涉之外了。
这个“通胀目标”,在当时引起了引起了很大争议。反对方认为,通胀目标束缚了央行和政府的手脚,限制了灵活性。也有人担心,受低通胀目标的影响,央行无法在经济衰退时推出激进的货币政策,因此经济增长可能会遭受损失,失业率会增加。
对于中央银行法的国会投票在1989年12月进行。由于临近圣诞节,一些议员没有出席投票。一位反对派领袖恰好住院。这样中央银行法案被侥幸通过。
通过以后,新西兰央行行长和财政部长开始讨论:我们应该把目标定在什么区间?是0%,1%,还是一个其他水平?
这时候又一个偶然事件对历史造成影响。在早先时候,时任新西兰财政部长Roger Douglas在接受电视采访,被问到他会定什么样的通胀目标时,他随口说:0%-1%。这个数字没有经过任何科学论证,就是那位财政部长“约摸”的感觉。因为大家都已经受够了70-80年代高通胀带来的痛苦,因此部长觉得每年通胀0%-1%是一个不错的目标范围。大家都知道,如果通胀太快,群众的财产不断贬值,老百姓不乐意。但是也没有人愿意看到通缩和衰退。因此把物价增长稳定在每年0%-1%的水平左右,似乎是一个大家都乐见的状态。
以Douglas前部长的0%-1%为基础,新西兰央行行长Brash和财政部长Caygill将这个目标稍微扩大了一些,改为0%-2%。因为范围大一些,对他们来说有更大的灵活性。有时候通胀率偶尔在目标范围外的话,也有更大的应对空间。
所以这就是新西兰央行通胀目标2%的由来(精确的讲,是0%-2%的区间)。
在1989年该行确立了0%-2%的目标区间后,新西兰的通胀率确实大幅下降,后来也再也没有起来。
当然,同期其他一些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等)的通胀率也都大幅下降。因此新西兰通胀率的下降,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在新西兰央行率先推出通胀目标这个做法后,不断有其他国家央行依葫芦画瓢进行效仿。这些国家包括:加拿大,瑞典,英国等。
下面讲一下美国央行,美联储的2%目标是怎么来的。
1996年7月,时任美联储主席阿伦·格林斯潘在联储政策会议上指出,设立通胀目标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物价,因此应该把通胀目标设在0%-1%。这个目标范围和上文提到的新西兰财长Roger Douglas提出的0%-1%不谋而合。
但是格林斯潘的说法遭到了另一位美联储董事会成员的反对。那位反对者,就是后来的美联储主席,珍妮·耶伦。
耶伦反对的理由是:通胀目标区间如果定在0%-1%,那么这个区间离0%太近了。从央行制定政策的角度来讲,她很难把利率变为负数。因此央行的利率,有一个零底限(zero-bound)。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经济衰退,央行就没有多少空间可以通过降低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以刺激经济发展。
就是说,如果经济的通胀率在2%,那么当央行把名义利率降到0%时,实际利率为-2%。这个负的实际利率,对于经济来说是有刺激作用的。但是如果通胀为0,那么即使央行把名义利率降到0%,其实际利率也还是0%,达不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根据美联储公布的1996年7月会议纪要显示,耶伦女士说到:在我看来,把通胀目标定的稍微高一些的最有力的理由,就是在车子跑不动时,你需要在其轮子里加点油这个理由。言下之意,就是央行在自己的政策工具箱里,需要留一手以备不时之需。当经济衰退发生时,央行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去给经济打强心针。
在这场央行内部辩论中,耶伦的意见占据了上风。最后央行行长格林斯潘宣布:我们一致同意,将通胀目标设为2%。
下面再讲讲另外一个大央行:欧洲中央银行(ECB)。
欧央行一开始建立的时候(1999年),其通胀目标为低于2%(below 2%)。这个目标,其实和格林斯潘在1996年提出的1%目标更为接近。到了2003年,通胀目标给改为低于并且接近2%(below but close to 2%)。
虽然欧央行和美联储都把2%作为通胀的目标,但其背后的原因不尽相同。欧央行面临的挑战要远远大于美联储。因为欧元区的成员国各自都有独立的财政政策,但他们又都使用同一个货币。这种弊端在2011/12年的欧债危机中被完全暴露了出来。
根据欧央行现任(2017年)行长德拉吉的说法,将通胀目标设定在2%,主要是为了便于成员国内部的价格调整。
Quote
To rebalance these disequilibria, since the countries do not have the exchange rate, they have to readjust their prices. This readjustment is much harder if you have zero inflation than if you have 2%.
Unquote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欧元区各国内部价格指数以及通胀率是各不相同的。举个例子来说,德国的通胀率,和意大利的通胀率,可能就很不一样。由于他们共用一个货币,因此成员国内部会有一个价格调整机制。这个价格调整机制,在通胀率为2%时,比通胀率为0%时运行起来更加顺畅。因此欧央行倾向把通胀目标设定在2%。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据来源:
https://www.nytimes.com/2014/12/21/upshot/of-kiwis-and-currencies-how-a-2-inflation-target-became-global-economic-gospel.html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monetarypolicy/files/FOMC19960703meeting.pdf
其实非常简单——为可能出现的下一次经济危机准备子弹。
我觉得这个题目应该再扩展一点——为什么美联储现在要加息+缩表?这样讲的话,我认为更能体现美联储目前的政策意图。
上一轮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在六年中分别做了三次QE,也就是量化宽松,说白了,就是印钱买债务。上一轮引发危机的是一些资产证券化的产品,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MBS。这些产品如果没有美联储接盘,很有可能在市场风险偏好下降的情况下引爆更大的违约风险,所以那个时候美联储实际上是在降息的同时,扩表买MBS。
除了扩表买MBS之外,美联储还购买了大量的10年期国债,同时降低利率以降低企业部门的融资成本,进而促进经济回暖。这是前提。
那么,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带来什么呢?简单的答案,就是有可能在经济回暖之后继续膨胀,导致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
@许哲 大佬在答案中已经介绍了降息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什么能够促进经济回暖的问题,但文后,他也提到了投机性融资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介绍了一下“明斯基时刻”,而明斯基时刻,便是连续宽松的货币环境之下可能引致的一个状态。明斯基认为,社会存在三种融资状态。一是对冲性融资,即债务人能够覆盖利息和本金;二是投机性融资,即债务人只能覆盖利息,这是一种借新还旧的融资;三是庞氏融资,即债务人既不能覆盖本金,也不能覆盖利息,债务人只能通过处置固定资产和设备来还钱。
这三种融资方式在不同的时刻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在经济蓬勃发展的阶段,对冲性融资占比较多;在经济产生泡沫的阶段,投机性融资和庞氏融资占比会上升;而经济危机暴发的前夕,庞氏融资将占据主要地位,并分布在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当中。比如在08年引爆危机的MBS产品,在危机暴发的前夕在雷曼兄弟的资产负债表里面,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
在经济危机发生时,美联储购买了大量的MBS(也就是上表所说的按揭证券)和十年期国债以缓解经济危机,但是这些债务的久期都比美联储原本的资产负债表长的多——美联储原本的主要资产结构是短期国债,但是在第三轮QE之后,已经变成了50%以上的MBS,32%的十年期国债。而本来的一些流动性较强的产品根本占比不到11%,这直接拉高了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久期风险。
资产负债表的久期长,会给美联储带来什么后果呢?直接的后果就是当市场出现较大的利率波动的时候,会给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带来相当大的损失。我们以1000块钱的零息债券举例,10年久期下,利率每变动100个点(1%),债务损失100块钱,将从1000变成900。这对美联储是绝不能承受之重。
如果美联储不缩表,那么下一次危机发生之时,美联储将失去它本应该有的政策工具。
@许哲 大大在这里提到了美联储的最终目标,我简单提一下美联储的中介目标——利率。利率作为美联储的主要中介目标,是美联储最重要的枪。投放货币一味扩表,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相反,它会让美元持续下行,进而有可能造成国际对美元的整体做空。同时,如果美联储失去了调控利率的工具,即在危机发生时没有降息的空间,那么美联储将在经济更加泡沫的时候被迫加息,造成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这种操作比较著名的,大概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日本央行了。造成多大的问题,也不用我来说了。
这里补充一点。市场低息,本身就是引爆上一次经济危机的一个原因之一。有人觉得,低息很好,市场上流动性充足,谁都能借到钱,美好的事情都会发生。但实际上,谁都能借到钱就意味着谁都有机会骗钱。你做生意能见到钱,人家当骗子也能借到钱。而银行和券商在道德风险加大的环境中,更容易逆向选择,选择那些承诺相对较高回报率却实际风险巨大的项目。甚至,金融机构本身就在疯狂加杠杆,一味愚蠢的投资,击鼓传花,赚取所谓的“息差”,这就是雷曼兄弟在07年做的事情。
所以美联储在经济回暖之时,必须要缩表,加息,一方面调整市场风险偏好,另一方面,以便于在下一次经济危机发生时能够再次降息,扩表。缩表和加息,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通过抛售MBS和国债,可以一定程度上施加价格下行的压力,从而抬高市场利率,以便制造利率上行的预期;同时,释放市场加息的信号并稳步加息,从而为下一次危机准备子弹。
在美联储加息伊始,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从业人员,对美国都抱有一定的谐谑心态。但是随着加息步伐的稳步推进,是时候调整预期,并做好相应的准备了。同上一年美联储加息相比,今年的美国市场实际上要更加适应加息步伐。我们也应该相应的去做好准备,买买日元了(滑稽)。
靴子落地
https://www.zhihu.com/people/neo-anderson-67neo anderson · 14 分钟前
原文已发观察者网
靴子落地
北京时间15日凌晨3点,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调升25个基点,从0.25%-0.5%上调至0.5%-0.75%。此外,数据显示,2017年联储预计将加息3次,比原有市场预期多1次。其中,明年第一次加息概率最大的时点是6月。美元指数闻讯直线拉升约0.5个百分点。
这次加息并不意外。从上次加息到现在,一年的时间中,联储屡次声称要加息,却迟迟推迟,不肯立即加息。旁观者很容易看出,两位总投候选人对加息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是联储在加息问题上犹豫、观望的重要原因。
现在曾经批评联储在加息问题上犹豫迟疑的特朗普在大选中胜出。于是,联储毫无悬念地重启了加息进程。不仅如此,未来加息的实际操作进程,很可能比市场预期的进程要快。
拙作《纸牌大厦》中曾经分析过,在19世纪,控制金融权的银行家,往往通过内部结盟,采用暗箱操作,联手抛售有价证券、停止贷款、高息借贷等方式收紧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诱发金融危机,然后廉价收购股票、债券等虚拟资产,从中牟取暴利。银行家们控制货币总量的方式,与今天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控制贷款规模总量和提高再贴现利率的方式,大同小异。
有趣的是,公开市场操作、限制贷款规模、控制再贴现利率这三个央行控制流通中货币总量的工具的诞生的时间,比这些银行家利用这些手段牟利的时间晚得多。换句话说,银行家们比央行早得多就会使用这三种工具了,那时还没有现代央行。
对银行家来说,这是一条发财的捷径:人为诱发金融危机,然后买入虚拟资本,在危机之后择机抛出虚拟资本,牟取暴利。但是,在价值符号的时代,央行成为最终贷款人,法币在央行的掌握中,个人或者小圈子再也无力诱发本国金融危机。不仅如此,在本国搞这种损人利己的事情的人,必然会遭到严厉制裁。
不过,在国际上就无所谓了。由于美军控制全球主要战略地区,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全球基础货币受美联储操纵,所以对拥有金融霸权的美国来说,在全球范围制造金融危机,导致他国资本暴跌,美国资本完全可能趁火打劫廉价收购。这是非常有利可图的。
在国际上搞这种事情,不但能获得惊人的利润,廉价收购别国资产,让受害国接受苛刻条件,控制他国涉及的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还可以把责任推给对方。比如,对方金融市场不健全,缺乏管制等等。占了便宜,还要卖乖。其实,加害国与受害国的区别,不过是受害国不掌握金融霸权而已。
美联储加息,流通中的美元总量下降,美元升值,全球范围出现美元荒,其他国家资产相对美元迅速贬值,各国国内物价上涨、资产贬值、资本外逃,出现金融危机,美国资本可以长驱直入收购他国资产,控制他国经济命脉,甚至在当地制造政治动荡,发动颜色革命,扶植傀儡政权——这显然有利于华尔街的利益,也有利于巩固美国的世界霸权。
这是与华尔街、军企联合体、军方结成紧密同盟关系的特朗普推动加息的重要原因,也是美联储很可能加快加息进程的重要原因。
此时此刻,对其他国家来说,抛开使用相对有限的外汇储备强行稳定汇率不说,无非三个选择:加强资本管制、本币加息、本币贬值。三个选择,都不理想。
加强资本管制即限制资本项自由流动,避免本国资本外逃,也避免美国资本长驱直入进入本国收购本国涉及国计民生的资产。具体操作手段包括收缩本国离岸金融市场,限制本国居民自由购买外汇,或者降低本国居民购买外汇的额度等等。不过,这显然将停止本币国际化进程。而且,这样做难度很大,往往容易存在漏洞。大量资本可以通过假贸易,假投资的方式,大进大出。如果本国存在离岸金融区,那么这样做的难度就更大,容易产生变相加息的副作用——离岸金融市场本币资金紧张,必然导致离岸金融市场本币拆借利率暴涨,这很容易引起离岸与本土金融中心之间的无风险套利,变相拉动本国境内金融机构间本币拆借利率暴涨,形成事实上的对本币的加息。
本币加息可以吸引资本流在国内,但是往往会导致本国经济进入结算状态,诱发金融危机。在本国资产泡沫高涨期,这样的风险尤其大。本币加息将直接导致本国资产价格下跌,各种贷款购买本国资产的本国居民负担猛烈上升,断供增加。不仅如此,大量负债经营的微利企业的资金链将断裂,大批巨额举债量的企业将直接陷入债务危机。这时,整个社会资金循环断裂,投资下降,产能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缺口将暴露出来,整个经济循环必将作出巨大的调整。最终,必然导致经济规模下降,失业人口增加,诱发社会政治风险。
从长期看,本币贬值有利于增加本国出口,缓解本国内需不足的矛盾,但是从短期看,也必然导致本国经济剧烈震动。首先,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整个价格体系必然重新调整。一部分企业会亏损,一部分企业会盈利。其次,负有以美元计算的债务的企业必然陷入债务危机,持有以美元计算的资产的企业必然获得大量额外的盈利。再次,本币贬值必然刺激资本外逃,导致本国资产贬值,加剧国内金融市场动荡。获得盈利的企业,显然不会无偿使用自己的利润,补贴亏损企业,或者偿还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的债务,它们很可能把到手的利润汇出境外。这种情况下,难免发生金融危机,只是相对加息手段诱发的金融危机复苏较快而已。
现在看,许多第三世界小国的经济已经在美国加息的过程中倒下。这些国家试图使用外汇储备顽强对抗本币贬值。最终在外汇储备损失殆尽以后,不得不任由本币自由浮动,或者说,任由其贬值。
只要美国坚持加息过程,其他各国都会面临经济巨震,多数在劫难逃。那些存在较高国内资产泡沫,尤其难以承受资本外逃、本国加息和本币贬值的冲击,本国经济很容易发生L型剧烈下滑。
对美国来说,截至目前,收紧货币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战果。只要国内经济允许,联储就会逐步加息,步步为营,后续加息过程将如同蟒蛇缠绕,逐步绞杀他国经济,为美国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张,创造机会。
拙作《特朗普的选择》中曾经分析过,“考虑到美国的金融霸权,以及全球经济的现状,川普最终做出选择的,很可能是默许美联储诱发全球金融危机,让华尔街在其中获利,让社会中下层分一杯羹——与其在对美国不利的中低端制造业领域发动贸易战,不如在美国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领域发动金融战。”目前看,这场金融战已经逐步启动了。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每次0.25%幅度的加息,也说明美国经济本身也未必稳定。与当年伦敦的银行家不同,今天的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必须考虑加息对美国国内经济的影响。加息自然会给持有现金的金融集团创造发大财的机会,但是前提是不能引爆美国国内的金融危机,引发社会动荡。所以,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黑暗之中,似乎还有一线光明,在美国彻底勒紧以前,还有时间积极调整本国经济结构,防御美国的金融攻势。
此时此刻,其他国家切不可自恃本国实力雄厚,对美国加息掉以轻心,应该尽快布置对策——调整经济结构,削减国内资产泡沫,削减贫富差距,增加有效需求,改善国内经济循环,减少对美国控制经济区的依赖。
在这种情况下,对泡沫高涨的国家来说,与其采取拖延战术让泡沫继续膨胀,不如主动刺破泡沫,更为有利。泡沫迟早会破,早破损失更小一些。不过,这需要勇于担当的勇气。绝大多数情况下,国民(尤其是那些在泡沫投机中蒙受损失的人),不会承认泡沫破裂的必然性,而会指责刺破泡沫,避免更大灾难的人。
任何不掌握金融霸权的国家,相比掌握金融霸权的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是企业对银行和央行的关系,是处于绝对劣势的。价值符号时代,金融霸权来自军事霸权,来自对石油、粮食、矿石等大宗商品的控制,不经过一场剧烈世界大战,是难以易主的。认为本国经济达到一定规模,金融霸权就会自动禅让,避免金融危机的想法,并不现实。
对中国来说,形势尤其严峻。
从其目前的组阁班子的名单、“川蔡通话”以及扬言要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等事件来看,特朗普将是一位比奥巴马更具有进攻性思想和冷战思维的美国总统。不出意外的话,特朗普将从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全方位打压中国。其中,用台湾牵制中国将是其既定方针,为此甚至不惜挑战“一个中国”的绝对红线。此外,特朗普还可能对中俄采取“一拉一打”的方针,在中俄之间打进楔子,孤立中国,集中力量对付中国。这种做法,与当年里根时代,美国拉拢中国,击中力量对付苏联,大同小异。
今天的中美关系走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转折点,中美对抗而不是合作将成为可以预见的未来的主题。对中美关系,国人切不可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并不是特朗普个人的好恶,而是中美关系的大势所趋。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开始合作。当年,中美有三个合作基础:一是苏联强势,中美需要联手减轻压力;二是中国需要美国资金、技术;三是美国希望对中国搞和平演变。
苏联解体以后,联合抗苏的合作基础,便不复存在了。
目前,其他合作的基础也发生了变化,中美之间分道扬镳,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中国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已经不缺资金,而是缺资源和市场,需要向外输出产品和资本,这些基本都在美国控制的经济圈之中。在两国中低端技术水平接近以后,美国也不会给中国高端技术。美国希望把中国融合为自己全球帝国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拆散,至少要限制、削弱中国,加紧对中国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经过三十多年不懈努力,美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到了相当的成果。
对中国来说,分道扬镳难免带来经济巨震。1950年代,中国经济曾经高度依赖苏联,1960年代中苏经济分道扬镳时,中国经济遭受严重困难。从那以后的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以内循环为主:一方面,积极与美国接触,希望引进美国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始终强调把稳经济主导权。虽然不能充分利用境外的资源,但是对美苏的依赖性并不大。两个超级大国除了武力威胁,都没有更好的办法对付中国。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引进境外的资金技术。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副作用是经济对外依赖性越来越高。有人认为,只要中美经济关系紧密结合,美国就难以使用经济手段打击中国。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当对形势美国有利时,美国希望中国全面开放,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积极向中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渗透。当对形势美国不利时,美国限制中国,围堵中国。把日益强大的中国从美国主导的经济圈中开除,是美国的既定政策。美国、日本、欧盟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也预示这一点。
对中国来说,减少对美国经济圈的依赖,是根本解决手段。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今天的中国已经不需要美国的资金和低端技术,依赖美国市场的原因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需要大量向海外出口,增加就业。中国目前的经济困境,一是资本过剩,二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需要向往输出资本和商品。实际上,两者的原因都是贫富差距过大。如果能够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就能极大缓解就业压力,也不必大幅度向外输出资本和商品。
对中国来说,应该立即着手改变国内分配结构,减少贫富差距,加强经济内循环,减少对美国经济圈的依赖。相比之下,稳步扩张属于自己的经济圈是大势所趋,应该从长计议,稳扎稳打。
对中国来说,随着美国逐步收紧货币,寄希望于美国良心发现主动停止加息的意义不大,主动刺破资产泡沫,削减贫富差距,进行彻底的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之道,时间却并不多了。
***************************************************
以下是公共网站上不能发表的内容:
下一步,很可能做的事情包括并不限于:
1、通过收紧流动性关闭香港的离岸金融市场。
2、降低个人购汇额度。
3、加息。
4、大规模购买银行不良资产。
5、大裁员。
6、削减社会基本福利。
削减贫富差距,抑制泡沫,调整分配结构,减少对美国经济圈的依赖,这些都是2009年就该做的事情。这些事情,拖到今天也不做。一直寄希望于美国经济自动崩溃停止加息,或者美国心慈手软放过中国,或者周边国家自动放弃美元接收人民币,或者新任总统和中国友好。
一般来说,各种神剧开挂,总是我们很幸运,敌人很愚蠢。但是,各种神剧开挂都未必开到这种程度。
实际上,只要美国能承受,必然会不断勒紧,活活绞死中国。今年,明知道美国会加息,还放出那么大的资产泡沫。让楼市最后又疯了一把。这不是自己找死吗?怪谁呢。到11月份,还是房贷占新增贷款主体,还吹房地产泡沫。
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啊。
admin发布于 2022-03-19 财经